你是容易得痔疮的人吗?肛肠科医生提醒你别“入坑”

李国峰医生 发布于2025-02-13 10:18 阅读量56

本文由李国峰原创

作为肛肠科医生,我每天接诊的痔疮患者中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许多人惊呼:“我年纪轻轻怎么会得痔疮?”事实上,最新研究发现,现代生活方式正在重塑痔疮的“高危画像”。本文将结合2023-2024年权威研究,揭秘五类最易被痔疮盯上的人群,并给出科学防痔方案。

一、久坐久站族:你的肛门在“负重前行”

(最新证据)2023年《胃肠病学》期刊研究显示:每天静坐超过8小时者,痔疮风险较常人增加2.3倍。久坐时肛门持续受压,导致直肠静脉丛血流淤滞,形成“血管坐垫水肿”。程序员、司机、办公室白领尤其高危。

**防痔锦囊**:每45分钟起身做“提肛运动”(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次),午休时尝试侧卧姿势减轻肛门压力。

二、无辣不欢的奶茶党:肠道在“火山爆发”

(颠覆认知)2024年《营养与疾病》研究指出:**高糖饮食比辛辣食物更伤肛肠**!每日添加糖摄入超过50g(约1杯奶茶)的人群,痔疮发生率增加68%。糖分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便秘和炎症反应。

**饮食处方**:参考哈佛医学院推荐“彩虹饮食法”,每日摄入红(西红柿)、黄(南瓜)、绿(菠菜)等5色果蔬,膳食纤维量应达25-30g/天。

三、准妈妈群体:胎儿压迫下的“甜蜜负担”

(数据警示)我国2023年孕产妇肛肠健康调查显示:75%孕妇出现痔疮症状。子宫增大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加上孕激素松弛血管,堪称“双重打击”。

**孕产期防护**:凯格尔运动从孕中期开始每日练习,如厕时使用“踩凳子”姿势(髋关节呈35°角),可减少排便压力。

四、熬夜手机党:夜间模式引爆“菊花危机”

(机制解析)2024年《生物节律与消化疾病》研究揭示:熬夜打乱肠道神经系统节律,导致晨起排便反射消失。粪便在结肠过度吸水变硬,诱发痔疮。

**昼夜节律调整**:固定每日排便时间(建议晨起后1小时内),夜间使用手机开启“护眼模式”,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五、肠道菌群失衡者:看不见的“痔疮推手”**

(前沿发现)最新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显示:痔疮患者肠道中**普氏菌属**水平异常升高,该菌会产生促炎代谢物,加剧肛门血管充血。

**菌群调节方案**:每日饮用200ml无糖酸奶(含乳双歧杆菌),每周吃2次发酵食品(纳豆、泡菜)。

**特别提醒**:出现便血、肛周肿块别盲目用网红药膏!2023年临床研究证实,含有类固醇成分的痔疮膏长期使用可能诱发皮肤萎缩。建议及时就医,早期痔疮通过射频消融等微创治疗即可解决。

痔疮本质是“生活方式病”,改变一个小习惯,或许就能避免“菊花残”的尴尬。转发这篇文章给你关心的久坐族、孕妈和熬夜党,用科学守护肛肠健康!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