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你了解吗

李国峰医生 发布于2024-01-18 11:50 阅读量441

本文由李国峰原创

                什么是  “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黏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图片发自160App

一、饮食性因素饮食不正确是刺激和诱发胃肠息肉生长的主要原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特性和来源。这些食物主要提供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但纤维含量相对较低。它们包括肉类、鱼类、禽类、蛋类、奶酪、黄油等。这些食物富含必需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提供能量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平衡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呢?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食物的摄入都应适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虽然美味,但过多的摄入可能会导致肥胖、加重胃肠负担、诱发肠道黏膜炎症及损伤、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合理搭配其他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饮食不建议过于精细,以获取足够的纤维和其他营养素。

二、胆汁代谢紊乱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可以刺激大肠息肉的生长。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会使得胆汁酸分泌过多,从而可能刺激肠道息肉的形成。所以,保持饮食均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是预防的第一步。

三、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

四、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五、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     

                结肠息肉会变成癌吗

  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这种具有高癌变风险的息肉在肠息肉的各种病理类型中占比最高。50%~70%的结肠癌来源于腺瘤,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9%~9.4%。其他病理类型的结肠息肉也有一定的癌变率,比如错构瘤性息肉。此外,结肠息肉的大小也与癌变有一定的相关性,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认为直径>20毫米的结肠息肉的癌变率达10%。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镜下切除为主,但镜下切除并不降低其复发率及癌变率。好多患者常说,我每年都做肠镜检查,每年都有息肉发现,陷入了结肠息肉年年做,年年长的尴尬局面,不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最终难逃癌变风险。而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结肠息肉的预防及炎性息肉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结肠息肉的中医药调治

    “息肉”一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水胀篇》中就有“黄帝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之说。古代医家认为“息肉”是一种恶肉,寒气侵犯大肠,阳气阻滞不通,致使大肠隐避之处恶血积聚,形成“息肉”,逐渐发展成为“肠覃”。肠中有赘生的恶肉,加上大便的刺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临床上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排黏液稀便、黏液血便、鲜血便、腹部隐痛等。据临床症状,肠息肉归属于中医“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脾虚为主,湿热、寒湿、湿浊、痰浊、瘀血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上总以健脾利湿、芳化秽浊、化痰泄浊、活血化瘀等为方法。常用的药物如下:

健脾利湿药:薏苡仁、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白扁豆;

芳化秽浊药:藿香、佩兰;

化痰泄浊药:浙贝、夏枯草、海藻、昆布;

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红花、赤芍、桃仁、鸡血藤;

涩肠敛疮药:乌梅、枯矾、白芷、白蔹、白芨、僵蚕。

  在肠息肉的中医调治方面,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提高自身的正气,才能够抵御外邪。首先,生活规律。生活作息对肠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肠道的正常生理节奏,影响肠道健康。所以,我们要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给肠道提供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减少脂肪摄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瓜果,增加谷物类食物;适当锻炼,避免久坐久站;定时大便,保持肠道通畅;调畅情志。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息肉的风险。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也是我们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手段;结肠镜的筛查。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息肉的重要方法,所以对于经常腹泻、便秘、腹部不适、酗酒的人,年龄超过50岁,应该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近亲属患癌的人,40岁以后即使没有任何腹部症状也应该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乌梅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     

  结肠息肉的治疗,西医除采用外科手术、内镜下摘除外,尚无理想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而中医中药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特之处,现代研究报道乌梅有治疗肠道息肉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乌梅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之功效。《药鉴》中记载:“乌梅,气平,味酸,无毒。收敛肺气,扫除烦热,安心调中,治痢截疟,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恶疮肉出,烧灰敷上,恶肉立尽。”说明乌梅具有治疗外在的恶肉死肌之疗效。近代医家以乌梅“治一切恶疮肉出”为思路,用其治疗体内之息肉亦均见良效:

  贵州名医石恩骏老先生根据行医多年的经验,创拟了一个治疗各种息肉的基本方,名“四味消息汤”,全方保留了济生乌梅丸的“乌梅-僵蚕”方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图片发自160App

  全国名中医龚志贤先生对济生乌梅丸也颇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加味济生乌梅丸(乌梅、僵蚕、莪术、红花组成),用于治疗声带息肉、直肠息肉及宫颈息肉等,疗效甚佳。总之以乌梅为主,配以多种药食同源的原材料,一方面用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中药直接攻击息肉,使息肉消匿于无形。另一方面从整体着手,对气血、经络、脏腑功能进行全面调理,身体的内环境变了,滋生息肉的温床消失了,这样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息肉就不容易复发。其次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化治疗各类肠道疾病,是预防息肉以及癌变的基础。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