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G-spot的: 即使阴蒂未受到刺激,在阴道前壁靠近阴道口2-3厘米处受压力刺激仍易产生性高潮的强烈快感区。客观地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G点的位置:在阴道前壁靠近阴道口2-3厘米,就是阴道中1/3段。
2 G点也可以引起性高潮。(但,是阴道型性高潮吗?)
3 刺激G点需要一定的压力。换言之,按照医学术语,G点是一个压力感受器。
书中继续写道:德国妇产科医生E.格拉芬勃于1944年发现了G点。他在1950年发表的研究报告里明确指出:“女性阴道内有一个区域可以激起异常性欲,如果刺激该处,可产生类似射精的反应。”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故采用他的姓的第一个字母命名这一敏感区,即G点。1983年AK 拉德斯、B惠普尔和JD佩里三人合著的【G点及人类性行为的其他新发现】一书在美国出版再次在性学界及医学界中引起轰动。该书概括了有关G点的解剖与生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除了网络上探头探脑、零星儿地蹦出几篇有关G点方面的介绍外,我最近终于在“果壳网”、“丁香园”等这些科学网站上发现了G点的“身份认证”。虽是医生,我依然好奇心十足,因为“真相”总是令人兴奋不已。
最新的论点是美国一名泌尿外科住院医生Amichai Kilchevsky博士与2012年1月12日发表在《性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接着这篇综述立刻被刊登在美国热点新闻网上。“科学家不确定G点的存在”在猩红色背景的衬托下足以让普天下的饮食男女们驻目数分钟,估计不少还会喃喃自语,因为对G点的探寻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先看看那些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神秘的G点。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们是怎么讨论的。
科学家A说:“毫无疑问,谨慎的说,从解剖学角度看,并不存在所谓的G点”。(此时空气中立刻飘满了福尔马林的味道)
科学家B说:“阴道壁的活组织检查显示:与阴道壁的其它区域相比,在传说中所谓的G点可发现很多神经末梢。”(科学家B的眼睛中充满了红红的血丝)
Kilchevsky博士反驳道:“身体的敏感性不能仅仅通过神经末梢的数量来确定。”(科学家B白了博士一眼)
科学家C说:“使用超声图像来检查女性的阴道壁,发现具有阴道高潮的女性,在她们的G点区域,具有较厚的阴道组织。没有阴道高潮的女性,在G点区域,阴道组织有较薄。”
Kilchevsky博士又反驳道:“除了超声图像,其他影像学检查中没有发现一个明确的G点,故也不能就此定论。” (科学家B和C同事白了博士一眼)
房间中死一般的寂静。
Kilchevsky博士接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在考虑‘不连续的G点’的可能性。”话音未落,科学家B和C即刻进入一级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反击。
科学家D终于兜不住了:“用核磁共振扫描处于性高潮状态下的女性的脑部活动。结果显示,刺激阴蒂、阴道及宫颈导致女性感受皮层不同区域的激活。这意味着大脑可以分别感受来自阴蒂、宫颈、及阴道壁(传说中G点所在的位置)的刺激。所以G点不是具体的解剖部位,它是一个范围,是很多不同组织结构的汇聚,就像一个城市地区。而且它又与阴蒂、尿道均有联系。”这时,Kilchevsky博士点点头,其他三位科学家撇撇嘴,估计潜台词不言而喻了。
接着又是一片沉寂,科学家们各自想着心事儿。
一直坐在旁边记录的女学生红着脸,有些战战兢兢地问道:“我甚至还没有整明白性高潮到底是咋会事儿呢,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还在讨论这个被描绘出来的G点。忘记G点吧,让所有的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吧。”说完就出去了。
从上述这半个多世纪的讨论中,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 无论是点,还是区域,阴道应该存在着这样一个性敏感区。只是,无论是大小,还是部位,因人而异。
2 这个区域的结构很复杂,不仅自身存在某些疑点,而且还与周围组织,特别是尿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目前,通过各种先进设备能够确定的是这里的组织比较厚,神经比较发达。
4 无论是核磁共振,还是社会调查,这个区域的的确确是可以提高女性性生活质量的。当然,前提是你足够幸运。
5 阴道近口1/3段是性高潮平台,而G点在阴道中间1/3段,但作为二者生理反应基础的充血肿胀是一致的。两者是同一区域的不同部位还是两个单独的无联系的区域尚不清楚。这点又回到了我文章的开头,就是G点引起性高潮是阴道型性高潮吗?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正如那次讨论中的女学生所说的:“我甚至还没有整明白性高潮到底是咋会事儿呢!”
所以,好吧,让我们继续去追求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