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孩子“疼”出来的分离焦虑

张洪宇医生 发布于2024-10-24 10:59 阅读量151

本文由张洪宇原创

过度呵护的养育方式真的对孩子身心健康好吗?

虽然国家政策放开三胎,但疫情后生育率却不断下跌,社会正在步入“少子化”时代。家庭普遍对于宝宝的呵护跟独生子女年代并无差别,特别是在有老人同住的家庭。而有的宝妈甚至宁愿辞职在家专门养育宝宝,每天抱着宝宝寸步不离,睡觉也抱着,唯恐对宝宝照顾不周,被老人责怪。

这种养育方式真的对孩子身心健康好吗? 

诊室来了一家三口,宝妈烦恼的是,她家3岁半的儿子小明到现在为止都非常粘妈妈,寸步不离妈妈身边,离开一分钟都会大发脾气。甚至妈妈去洗澡上厕所都要拼命拍门,要打开门缝看着妈妈才不哭闹。平时生活小事一点不如意都大发脾气,摔东西等。

现在小明也3岁多了,上了幼儿园。虽然哭闹不想去,但经过艰苦的斗争,还是被父母成功送进去了。无奈进了幼儿园之后,小明就粘住一个女老师不放,他扯住老师的衣角不放手。无论上课还是做操,连女老师上厕所,他都扯住老师衣角跟进去。如果这个女老师不上班,小明就粘住另一个女老师不放。整天粘住老师的结果,造成小明不敢跟幼儿园小朋友玩,在幼儿园完全不合群,没有一个朋友。

为什么小明会有这样奇怪的行为?仔细询问了孩子养育的过程,谜底一步步揭开。

原来,儿子小明出生后,全家宝贝得不得了。于是宝妈准备不上班在家全职养育宝贝儿子。她每天背着、抱着小明,寸步不离。去哪里都带着他,连睡觉也抱着睡,唯恐对儿子照顾不周。在小明会走路之后还是整天抱着。于是,慢慢的,小明被惯得越来越刁蛮。一点不如意就哭闹,要求不立即满足就大发脾气。

终于,宝妈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在小明1岁半时,她决定去上班了,小明白天就留给奶奶带。小明从此白天寸步不离地粘住奶奶,晚上照样粘住妈妈。会走路也不愿走,整天要奶奶抱着。但他不吃奶奶做的家庭饭菜,一直到3岁多还只吃奶和米糊。晚上虽然慢慢摆脱被妈妈抱着睡觉,但还是抱着被子睡觉。

小明进来诊室后,面对医生玩具逗弄、和颜悦色的聊天,露出惧怕的眼神,不回答问题,但跟父母有对答。期间因为要上厕所、吃米糊和想出去等要求不能立即满足,焦虑、发脾气哭闹几次。

医生点评:

小明是典型的分离焦虑伴情绪障碍。幼年时的分离焦虑对象毫无疑问是妈妈,妈妈不在时,这个分离焦虑对象就转移到奶奶、女老师A或女老师B身上。由于小明年幼时家庭应对措施不当,他的分离焦虑越来越严重,发展到要寸步不离的地步。并且影响了他食谱的转换和社交功能。早就应该吃家庭饭菜的小明,现在的食谱还停留在婴儿期的水平;不敢跟幼儿园甚至小区里的小朋友玩,没有一个朋友,社交功能甚至停留在婴儿早期。

什么原因造成小明这样?首当其冲应该是家庭养育方式的问题。宝妈在小明学会走路前就不应该晚上抱着睡,白天也应该多一些互动游戏、玩耍的时间,而不是整天抱着;学会走路后更不应该大部分时间都抱着,而应该多一些户外运动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等等。当1岁半发现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后,宝妈没有求助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而是消极逃避—去上班。把小明交给奶奶后,老人家更是宝贝他,整天抱着寸步不离,也缺少跟小朋友的互动游戏活动。就算去了幼儿园,小明也只是粘住女老师A或B不放,社交功能完全没有,停滞在婴儿期水平。奶奶和老师A或B只是妈妈的替身而已。

这个家庭长期缺乏科学的养育观念,以为呵护过度就是好。殊不知惯出来了一个分离焦虑症,应对不当却交给过度疼孙子的老人,让分离焦虑越来越加重,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还导致社交功能和进食功能显著退化,停留在婴儿期水平。3岁半的小明还天天喜欢喝奶瓶拒绝家庭食物,对口欲期的满足已经过度,他的心理发展可能还停留在口欲期。整天粘住大人、没有社交活动的小明,好像根本没有迈入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有自我的整体感的肛欲期。可能他未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此呼吁宝妈宝爸们和欣喜抱孙的老人们,宝贝孩子,呵护多一些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适度,要多学习科学的育儿观念,才不会误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