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您的孩子有频繁眨眼、像做鬼脸一样玩鼻子嘴巴和面部肌肉,或摇头、耸肩、清嗓子等现象,很可能是患了儿童抽动症。该怎么办?且听大夫给您解读一下。
抽动症,也叫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它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少部分在早期出现,多数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在笔者的诊室里,几乎每个家长首先都会迫不及待想搞清楚什么原因造成本病。但这里可能让大家失望了,因为全世界医学界都没完全研究清楚抽动症的病因。近年的研究报道提示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笔者长期临床工作发现,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惯性抽动,其中最常见的首推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幼儿神经发育不成熟,长时间看电子屏幕或光电不可见刷新刺激可能会造成眼睛干涩,引起惯性眨眼;长时间玩电子游戏除了看着电子屏幕外,还要聚精会神以双手甚至双脚高度紧张配合操作,造成神经和肌肉紧张性增高,引起惯性眨眼和躯体抽动。造成惯性抽动的其他原因还有,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膜炎或异物进眼引起;皱眉、皱额可因戴帽过小或眼镜架不适合引起;摇头或扭颈,可因衣领过紧等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虽已失去合理性,可是由于在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惯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心理刺激和躯体性疾病,比如受惊吓,慢性焦虑不快,严重感冒等也可以诱发本病。
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殊发现,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可以作出诊断。可以考虑做脑电图和脑的影像学检查如脑CT、MRI等,以了解和除外脑部的病变。
在治疗上,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药,药物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教科书传统选择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可乐定贴片等,还有氯硝安定、奋乃静等也有效果。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还有嗜睡、肥胖等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但药物也还有其他选择,例如新药阿立哌唑副作用较少。其他治疗方法可以选择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也有效果,且没有副作用。
抽动症有自愈的倾向,但自愈率极低,只有5%左右,且自愈过程相当漫长。大部分抽动症患者随着病情时间的增长而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并且病程越长,治疗越困难。由于抽动症一般在3-12岁之间发病,如果不治疗,等待到青春期成人后自愈,最长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这漫长的10年间,抽动症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常给患儿带来心理上的伤害,患儿容易受到周围人员的排斥、疏远、嘲讽鄙视,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严重的患者有可能发生心理变态行为,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极为不利。而到了成年,如果抽动症不能自愈,再行治疗的话,基本上所有药物已经无效。所以,孩子患了抽动症,建议家长不要消极等待,尽快找本行业的专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