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鼻炎(AR)作为常见临床过敏性疾病,常伴有鼻黏膜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其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工作及日常生活。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约10%-40%人口受影响,中国发病率超10%且日益普遍,已成全球性健康问题。临床上,主要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及联合使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等治疗,但疗法短期有效却难持久、停药易复发,且激素依赖性强、抗组胺药有嗜睡等副作用,不宜长期用,AR难以彻底治愈,因此众多临床医生积极探索创新诊疗方案。
案例展示
立春刚过,春暖花开的气息渐渐弥漫开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春天是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季节,但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却是 “过敏季” 的警钟敲响。在门诊中,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随着气温回升而显著增加。
6岁的小女孩萌萌自婴儿时期起,嘴角就出现了湿疹,经过对症治疗后虽有好转,但皮肤一直比较干燥。这种早期的皮肤症状,实际上是过敏性疾病进程的一个预警信号。经了解孩子妈妈存在较严重的皮疹症状,爸爸也有过敏性鼻炎,提示父母的免疫状态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影响,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有明确的遗传性家族史。
大约在萌萌4岁的时候,孩子出现了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这两种疾病交替发作,让萌萌经常眼睛痒得难受,不停地揉眼睛,鼻子也总是不通气,还伴随着频繁的打喷嚏、流鼻涕,就连接触到被子都会鼻子发痒,孩子特别难受,反复在眼科、耳鼻喉科就诊,但是症状时好时坏。孩子的家长是高知分子,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自身经验,对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有一定了解。他们认为传统治疗大多是对症处理,也担心长期使用激素喷鼻剂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在的副作用。所以,家长后来只是采用洗鼻、洗眼的保守方式进行护理,虽能缓解一时的发作症状,但难以触及病症根源。
2024年7月,萌萌症状明显加重,出现了过敏性咳嗽的症状。经他人介绍,家长来到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门诊,经检查发现萌萌的免疫球蛋白总IgE检测高达1758 IU/ml(6-9岁儿童参考值:0-90),嗜酸性细胞绝对值0.81X10^9/L、嗜酸性细胞百分比15.50%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在过敏原综合组中检测发现,她对5种食物呈现过敏阳性反应;而在食物不耐受检测里,结果显示在其日常饮食中,高达10种食物存在不耐受情况 。
经过沟通后,柴医生制定了营养微生态联合短暂回避饮食的治疗方案:均衡膳食,短暂回避过敏和不耐受食物,同时补充儿童复合维生素、消化酶以及益生菌。在采用该治疗方案一个月时,家长便反馈已初见成效,孩子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这些积极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家长对治疗的信心。期间,萌萌曾严格回避饮食4个月,但出现了明显的消瘦。为了保障孩子的营养,家长和柴医生沟通后放开了牛羊猪肉的摄入。
2025年1月,家长再度传来佳音:孩子的鼻炎症状已基本消失,接触到被子鼻子也不会痒了。这一好消息,这份好心情,让一家人在过年期间围坐餐桌时,连饭菜都显得格外香些!
2025年2月,趁着孩子放寒假期间,家长带着孩子复查,重新查了血液指标。对比2024年7月和2025年2月的检查指标:IgE从最初的1758降到了 1150,嗜酸性粒细胞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在过敏原综合检查中,羊肉和牛奶的过敏指标变为正常;食物不耐受检查里,虾和玉米的阳性结果也消失了。
从萌萌过敏性鼻炎症状的基本好转以及免疫指标的显著改善中,可以切实看到了营养微生态疗法在过敏性鼻炎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一成功案例,无疑为深入探索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路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与参考。
过敏性疾病属于特应性疾病,往往是基因、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所致。过敏性疾病不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即当父母一方匿患过敏性疾病,其下一代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可达50%,父母双方均有的,其下一代的患病率则更高;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极大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过敏原的暴露、空气污染、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等,这些因素单独或相互作用于机体,不仅会导致机体长期的免疫功能紊乱,还会引发潜在的炎症。
儿童过敏往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湿疹或食物过敏,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症状会逐步缓解,但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会逐渐出现,表现为鼻炎和哮喘,此过程被称作“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因此,了解过敏疾病的发展进程,重视早期干预,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及时阻断过敏进程,是防治儿童过敏相关疾病的关键。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位饱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儿,都能够像萌萌一样,早日摆脱疾病束缚,尽情拥抱春暖花开的美好,在四季更迭中自由畅快地呼吸,无忧无虑地享受属于他们的童真时光 。
专家介绍
擅长肥胖及营养不良的治疗;各类成人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糖尿病前期、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营养干预;过敏性疾病(湿疹、过敏性鼻炎)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荨麻疹等)的肠道微生态营养调理;肠内肠外营养。
●近年来,营养结合肠道微生态的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各种治疗性膳食模式(如生酮饮食、低碳饮食、低蛋白饮食、低嘌呤饮食、低热量饮食、抗癌膳食等)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肠道微生态更是大大提高了营养科的治疗效果,二者的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而且营养膳食模式是以自然食物为主,肠道微生态(如不同菌株的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等)均是能获得国家批准上市的膳食食品。
●该技术安全可靠,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是未来临床营养科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