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该如何解“围”?

柴海霞医生 发布于2024-02-29 15:26 阅读量710

本文由柴海霞原创

   春节期间,电影《热辣滚烫》中贾玲成功瘦身100斤的壮举,激起了成年人的减重热潮,但是“每逢佳节胖三斤”的不只有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更值得我们的关注。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达10.4%,6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近20%。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肥胖“轨迹”可持续至成年期,今天的“大胖墩”就是昨天的“小胖墩”。与成年超重/肥胖特征不同的是:成年肥胖是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脂肪细胞数目维持相对稳定,而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且脂肪细胞数目也会明显增多。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一方面增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生殖系统的问题,如女孩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男孩乳房发育、外生殖器发育不良等。其次,由肥胖带来的激素水平紊乱,还会引起孩子的骨龄提前,骨骺提前闭合,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同时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自主性和自我认同感的时期,易出现自尊心受损、情绪障碍和社交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肥胖两种。有明确病因导致的继发性体重增加称之为病理性肥胖,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和遗传性因素等有关。因此针对5周岁之前出现的早发型肥胖,其中30%为遗传性肥胖,一定要尽早完善相关基因的筛查。反之,排除以上疾病因素,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能量摄入、身体活动不足等因素造成的肥胖称之为单纯性肥胖。

   针对单纯性肥胖,构建健康饮食习惯和模式是肥胖干预的关键,对儿童进行营养评估,规律定时进食,避免白天无节制的持续进食(尤其是放学后及晚餐后的时间段),降低外出就餐的频率,控制进食量,减少快餐、甜食、含糖饮料及高脂高钠的加工食物等的摄入;慎重选择饮料及零食的摄入量和类型,推荐摄入膳食纤维、蔬菜和水果,优选水果而非果汁。需注意的是,针对>2岁的儿童需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全身心的健康发展,如身体健康(心肺、肌肉、骨骼)、改善代谢功能(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认知(学习成绩、执行力)等。推荐3~5岁儿童每天60min的体育活动,学龄期儿童每天至少60min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体育活动。青春期青少年每天至少90min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或者15min的耐力和间歇训练)。同时需限制久坐行为,儿童青少年观看电视和其他久坐行为应限制在每天<2h。

   当生活方式干预未取得理想的疗效时,咨询专业的临床营养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全,成人肥胖所用的其他减重方法如药物、手术等均不推荐。请记住,肥胖是“一口一口”吃进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口一口”吃出来,做到“边吃边瘦”,真正的从健康生活方式中获益。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