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外科手术
1.胶圈套扎术
· 原理:用弹性胶圈套扎痔核根部,阻断血供使其缺血坏死脱落。
· 适应症:适用于Ⅰ-Ⅱ度内痔为主的混合痔,尤其适合轻度病例。
· 特点:操作简便、成本低,可在门诊完成;但套扎后7-10天痔核脱落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且对纤维化痔核效果有限。
2.药物注射术(硬化剂注射)
· 原理:向痔核基底部注射硬化剂(如聚桂醇、苯酚植物油),使血管纤维化、痔核萎缩。
· 适应症:Ⅰ-Ⅱ度出血性内痔。
· 特点:创伤小、门诊即可完成,但需多次治疗,可能引起肛门坠胀感。
3.外剥内扎术(传统手术)
· 原理:剥离外痔静脉丛,结扎内痔基底部后切除,直接去除病变组织。
· 适应症:严重外痔脱垂或Ⅲ-Ⅳ度混合痔。
· 特点:疗效确切,但创面较大、术后疼痛明显,需每日换药及坐浴;可能并发肛管狭窄或水肿。
4.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 原理:利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使脱垂肛垫复位并阻断血供。
· 适应症:Ⅲ-Ⅳ度内痔为主的混合痔。
· 特点:微创、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费用较高,存在吻合口出血或狭窄风险。
5.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 原理:借助多普勒超声精准定位并结扎痔动脉,减少痔区血流供应。
· 适应症: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或需微创治疗的患者。
· 特点:创伤小、恢复快,但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可能存在结扎不完全的风险。
6.环形切除术
· 原理:环形切除混合痔后缝合创面,适用于环状痔。
· 适应症:环状脱垂的混合痔。
· 特点:需保留足够的肛管皮桥和黏膜桥以避免术后狭窄,操作难度较高。
7.血栓外痔剥离术
· 原理:直接切开血栓性外痔并清除血栓。
· 适应症:急性血栓性外痔伴剧烈疼痛。
· 特点:操作简单、快速缓解疼痛,但需彻底清除血栓以防复发。
二、其他术式
· 分段结扎术:根据痔核自然形态分段结扎,保留肛管皮桥和黏膜桥,减少术后狭窄风险。
· 补剥内扎悬吊术:针对黏膜松弛脱垂的老年患者,结扎时上提黏膜,减少术后脱垂。
· 冷冻疗法:通过低温使痔核坏死,但临床使用较少,可能引发水肿和分泌物增多。
综上描述,混合痔手术一般不涉及括约肌,术后导致大便失禁的风险和可能性极低。
总结:不同痔,不同治,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对医生智慧和决策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