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镇痛理念下的肛肠疾病术后镇痛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药物联合镇痛
- 阿片类药物: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等,主要用于手术后中、重度疼痛治疗;激动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如布托啡诺、地佐辛等,可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用于重度疼痛治疗,也可单独用于中度疼痛。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术后恶心、呕吐、瘙痒、便秘、呼吸抑制等,可通过联合其他镇痛药物减少其使用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与阿片类药物等联合组成多模式镇痛,也可单独用于小手术术后镇痛,有封顶效应,无耐受性和依赖性。如注射用氯诺昔康、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等,可通过静脉滴注等方式给药。
- 局部麻醉药:术后注射脂质体布比卡因能实现长效术后镇痛。亚甲蓝与神经组织有较强亲和力,作用于神经末梢,可作为肛门手术后的长效止痛剂使用,亚甲蓝和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可有效阻断肛周神经末梢的疼痛介质传导,保持肛门轻度松弛,减轻肛周括约肌的痉挛反应,利于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利于伤口愈合。
患者自控镇痛(PCA)
- 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是肛肠疾病术后常用的镇痛方式之一,如枸橼酸舒芬太尼100μg+盐酸托烷司琼10mg,静脉泵入2ml/h。其镇痛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也是肛肠疾病术后可选择的镇痛方案,但相较于PCIA,其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
局部治疗
- 局部药物应用:术后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或硝苯地平)和硝酸甘油酯(GTN)局部应用于肛周皮肤,可作为改善痔切除术后疼痛的干预措施。外用药物如消炎痛栓、利多卡因胶浆等均有减轻疼痛的效果。
- 局部注射: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伤口局麻药浸润复合,可有效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其他方法
- 中医针灸:是有效的止痛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术后疼痛。
- 预先镇痛:在手术前就给予镇痛药物或采取镇痛措施,如术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预防疼痛的发生,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 鼻喷剂:如酒石酸布托啡诺鼻喷剂,使用便捷、无创,患者易于接受且依从性高,局部吸收起效迅速,避免肝脏代谢吸收,降低对肝脏等器官功能的影响,生物利用度高,可在排便、换药等可能造成疼痛不适感的时间节点提前给予,提高患者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