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怎么得的?有什么临床表现?怎么治疗?

朱莉医生 发布于2024-10-18 15:57 阅读量224

本文由朱莉原创

直肠脱垂,也称为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黏膜或全层向下移位,部分或全部脱出肛门的疾病。它多见于儿童和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成人中女性较为多见。

病因: 直肠脱垂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解剖因素(如骶骨发育不完全,直肠缺乏支持)、直肠周围支持组织受损(如老年人肌肉萎缩、经产妇会阴撕裂损伤)、长期腹内压增高(如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等)。

临床表现: 直肠脱垂的临床表现根据脱垂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初期可能只有肛门下坠感,或排便不尽感,排便时可能有肿块脱出肛门,便后可自行还纳。随着病情进展,肿块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喷嚏或举重物时也脱出肛门外。进一步发展,可能有肠分泌物自肛门流出,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皮肤增厚,部分患者可有大便次数增多,甚至失禁,便秘或排便困难、肛门下坠酸胀感、下腹痛等。

治疗: 直肠脱垂的治疗一般以去除病因为主,必要时进行手术。一般治疗包括治疗便秘、慢性咳嗽及前列腺肥大等,每日收缩锻炼肛门括约肌,增强括约肌功能,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脱垂后立即复位,防止水肿、嵌顿。对于幼儿早期直肠脱垂,可暂时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成人轻度直肠脱垂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PPH等。

当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时,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经腹手术(如腹侧补片固定术)和经会阴(肛门)手术(如Altemeier术)等。手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医师对某种手术的掌握程度、疗效以及医院条件决定。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