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至13天,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等。皮肤损害通常在发热后1至3天出现,从水疱疹发展为脓疱疹,这些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病变常从头面部开始,扩散至躯干、四肢,最常见的是面部,其次为手掌和脚掌,数量从数个至遍布全身。口腔黏膜、生殖器、结膜、角膜等也可出疹,表现为红色丘疹,然后转为轻至重度的溃疡灶。整个病程约2至4周。
在肛周,猴痘的表现可能包括皮疹、水疱、脓疱等,这些病变可能伴有疼痛和瘙痒,并且可能发展为溃疡。在2022年的全球疫情中,有报告指出皮疹可能首先出现在生殖器或肛周区域,并且可能存在非典型的临床表现。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包括:
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使用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防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使用镇痛药物。
并发症治疗: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测试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治疗: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必要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原则辨证施治,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方药。
预防和控制: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执行标准预防措施,采取接触预防和飞沫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