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在感染后会出现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然而,部分患者可能症状较轻或无症状。急性乙肝患者中约5% - 10%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尤其是婴幼儿感染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风险更高。
防止急性乙肝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措施
(一)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和防止急性乙肝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已对所有新生儿实行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政策,标准接种程序为“0 - 1 - 6”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此外,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慢性肝病患者、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二)暴露后预防
对于尚未接种疫苗且有乙肝病毒暴露史的人,包括感染乙肝的母亲所生的婴儿,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同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这种联合措施对于慢性乙肝的预防率约为75%,或者可以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性接触的人群或破损皮肤黏膜与HBsAg阳性者血液直接接触的人群,应在几天内给予0.06 mL/kg HBIG肌注,同时注射疫苗。
(三)抗病毒治疗
对于部分重症急性乙肝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减少肝脏炎症,从而降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
(四)避免高危行为
应避免高危行为,如共用针头注射药物、性滥交。此外,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不正规的纹身、穿耳洞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增加感染风险。
(五)定期监测
对于急性乙肝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标志物,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即使患者已经康复,也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防复发或发展为慢性乙肝。
总之,急性乙肝感染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发展为慢性乙肝,但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暴露后预防、抗病毒治疗、避免高危行为和定期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预防和早期干预是防止急性乙肝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关键。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急性乙肝感染的防治措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