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腹水,医学上称为肝硬化腹水,是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所导致的结果,标志着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肝腹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因素,主要包括:
1.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时,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内血管床受压、扭曲、变形、狭窄,阻塞了血管,使肝窦淤血,血流量大大降低。这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胃肠道、肠系膜、腹膜等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液中的血浆成分外漏,形成了腹水。
2. 低蛋白血症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白蛋白的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使得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更容易渗出血管壁,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3. 内分泌失调
活动性肝硬化时,肝脏对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作用大大减退,导致其含量升高,使排尿减少,引起浮肿和腹水。同时,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醛固酮升高,导致钠水潴留;抗利尿激素升高导致水潴留;血管紧张素升高导致肾脏血管收缩,滤过减少,这些变化使得过多的体液滞留在体内,形成了腹水。
4. 淋巴回流障碍
由于病变,肝脏不但使门腔静脉压力升高,也使淋巴自压力升高,管腔扩张,淋巴回流障碍,使淋巴液外溢,形成腹水。
5. 感染和其他因素
细菌性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腹水的产生。另外,医源性因素如过度放腹水未及时补充白蛋白、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腹水。
综上所述,肝腹水的形成是一个涉及肝脏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内分泌失调和淋巴回流障碍等多个因素的复杂过程。治疗肝腹水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