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破天机”——肿瘤不良反应之靶向篇

胡亚琪医生 发布于2024-02-13 20:13 阅读量4545

本文由胡亚琪原创

靶向治疗是一种以肿瘤特异性分子为靶点,设计高选择性药物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它与传统化疗不同,化疗药物主要通过破坏细胞 DNA 等方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靶向治疗则是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关靶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靶向治疗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或单克隆抗体等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或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抑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阻止肿瘤血管新生等生物学过程,从而破坏肿瘤的生长营养条件并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形象点说就是,靶向治疗就像是一个超级精准的狙击手,它能够精确地瞄准并击中肿瘤细胞,这些坏蛋细胞就好像是隐藏在好细胞中的间谍。而传统的化疗嘛,就像是用一把散弹枪,虽然也能打中坏蛋,但同时会伤害到周围的无辜细胞。现在,想象一下我们的超级狙击手(也就是靶向治疗),他们使用的是特制的子弹(也就是小分子化合物或者单克隆抗体)来定位并攻击肿瘤细胞的特殊标记。这样,它们就可以阻断肿瘤的“生命线”(比如它们的信号传递或者血管生成),让那些坏蛋细胞饿死或者失去生存能力。简单来说,靶向治疗就是一种更聪明、更精确的方式,专门对付肿瘤细胞,同时尽量不伤害到正常细胞。

                                

常见的靶向药物类型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克唑替尼等;靶向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药物拉帕替尼;靶向BCR-ABL的慢性髓性白血病药物伊马替尼等。单克隆抗体:如抗HER2的曲妥珠单抗;抗EGFR的西妥昔单抗;抗VEGF的贝伐珠单抗等。

                                

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皮肤反应包括皮疹、皮肤干燥、痤疮样皮炎等。轻度皮疹可对症治疗,中重度皮疹则需要暂停用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可使用制吐药及抗乳酸菌制剂等对症治疗。肝脏毒性,表现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酶水平的升高。一般需要暂停用药,待肝酶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使用。心血管反应,包括高血压和心律失常。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对症处理。肺部毒性,部分靶向药可引起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需要停药并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激素异常、胰岛素异常。轻度亢进可暂停用药观察,重度亢进则需要终止用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