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破天机”——肿瘤不良反应之放疗篇

胡亚琪医生 发布于2024-01-16 22:46 阅读量4608

本文由胡亚琪原创

肿瘤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射线对肿瘤细胞造成损伤,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放疗主要通过两种机制破坏癌细胞: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的是射线直接击中并损伤癌细胞的DNA,间接作用则是射线与细胞内水分子反应生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间接破坏DNA。

                         

放疗的类型包括: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EBRT):通过身体外部的机器发射射线至病变部位。内照射放疗(Brachytherapy):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放置在肿瘤组织内部。全身放疗:通过血液循环将放射性物质输送至全身,治疗广泛转移的癌症。放疗的临床应用主要有:根治性放疗:目的在于彻底消灭肿瘤,常用于早期或局部癌症。姑息性放疗:用于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症状,如疼痛、出血等。辅助性放疗:术后用于消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复发风险。

                              

然而,放疗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这些反应的严重程度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放疗剂量、放疗区域、治疗持续时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是否同时接受其他治疗。常见的有皮肤反应:放疗开始后两到三周,患者在放疗区皮肤会出现干燥、色素沉着、烧灼感、脱毛、皮肤脱屑、发痒,严重的甚至出现水泡破溃。其他根据照射部位的不同引起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等。

1)急性反应通常发生在放疗开始后几天到几周内,主要包括皮肤反应(如红斑、脱皮)、粘膜炎症、脱发、疲劳等。这些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放射线对皮肤和粘膜细胞造成直接损伤有关,导致细胞死亡或功能障碍。2)慢性反应可能在放疗结束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包括纤维化、器官功能损伤、继发恶性肿瘤等。慢性反应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细胞损伤后的长期炎症反应、组织重塑、血管损伤等。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的粘膜炎症,甚至影响进食。管理方法包括提供止痛药、口腔护理指导,以及可能的营养支持。乳腺癌放疗后的皮肤反应可以见到皮肤红斑和轻微脱皮。盆腔肿瘤放疗后的慢性肠道反应,可以出现慢性腹泻和肠道不适。慢性炎症和肠道纤维化可能是主要原因。治疗包括使用抗炎药物,调整饮食,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