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颅神经疾病——面肌痉挛

司文医生 发布于2023-12-08 14:40 阅读量192

本文转载自脑科在线

面肌痉挛,主要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为特点,多局限于单侧,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缓慢进展的周围神经疾病,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又会进一步加重。

疾病类型

面肌疼挛可分为典型面肌疼挛和非典型面肌疼挛两种。

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脸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

病因

血管压迫主要是临近的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粗大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根所致,这部分患者约占80%-90%。

占位性病变桥小脑角区的肉芽肿、肿瘤及囊肿压迫面神经也可引起面肌疼挛,这部分患者约占0.8%。

典型症状

面肌痉挛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即“眼角跳动”。

随病情进展,逐渐缓慢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甚至可累及同侧颈阔肌,其中以口角肌肉的抽搐最为明显。


严重者可引起面部疼痛,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搏动样杂音。少数患者在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短则数秒,长则十余分钟,有间歇期。发病初期,抽搐较轻,间歇期较长;随症状加重,间歇期逐渐缩短。疲倦、情绪激动或紧张、面部自主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时,抽搐程度会加剧,入睡后停止。

相关检查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面肌阵发性抽动特点,神经系统无其他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监测到异常肌反应时,即可确诊为面肌痉挛。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用于辅助确诊及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

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Meige综合征又称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多见于老年女性,初期为双侧眼睑痉挛,后期可伴有口、舌、面肌、下颌喉及颈肌肌张力障碍,精神紧张使痉挛加剧。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虽然有面肌局限性抽搐,但抽搐范围大,局限面肌者较少,多波及头、颈、肢体。脑电图可有癫痫波放电. 习惯性面肌痉挛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双侧眼睑强迫运动,可自主控制,肌电图正常。

面肌治疗

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药物治疗对于早期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效果欠佳。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能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口服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

肉毒素治疗肉毒素治疗的机制是运用肉毒素阻断神经肌肉的传递,降低面肌疼挛的程度。常用药物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

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法,指在显微镜下将压迫血管与面神经隔热开,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其治疗有效率为90%~98%,复发率在3%-10%之间,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术后管理

1个月内应注意保暖,减少迟发性面瘫的发生;因疲倦、情绪激动或紧张、面部自主运动时,抽搐程度会加剧,因此,面肌痉挛患者日常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出现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并注意清淡饮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