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男性不育

王圣尉医生 发布于2024-12-22 15:13 阅读量590

本文由王圣尉原创

鲜为人知的男性不育

“阳痿”有了新认识

“瘀血型阳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分类,指的是由于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即瘀血),导致阴茎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充盈,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勃起功能。这种类型的阳痿通常与肝郁气滞、肾虚等因素有关联,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如外伤或长期慢性疾病引起。

对于瘀血型阳痿,中医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方面。治疗方法通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对常见的兼证治疗方法:

1、主证: 瘀血阻滞证除阳事不举之外常可能会有泌系局部及阴部刺痛。治疗以活血化瘀: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方剂是治疗瘀血型阳痿的关键。

对于瘀血型阳痿的治疗,中医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恢复正常的勃起功能。治疗方法可以包括:

主证常用的方剂如出自《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主要由红花、桃仁、当归、赤芍、川芎、丹参、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五灵脂、生甘草等组成,具有活血逐瘀、破癥消结的功效,同时适用于治疗膈膜以下的血瘀积块,如阳痿兼有前列腺炎慢性疼痛、痛有定处,以及及尿痛等症状。这些中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体内血液瘀滞。

2、兼证:

①兼有肝郁气滞证:  如果阳痿伴有肝郁气滞的症状,肝郁者一般情绪抑郁、烦躁、郁闷、焦虑,治疗应疏肝理气:可以加入柴胡、香附、白芍、枳壳等药材来疏肝解郁。

②兼有肾阳不足证:  如果是兼有肾阳虚导致的,常伴有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以补肾壮阳:如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适当加入补充肾阳的药也是必要的。常用药材有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菟丝子、韭菜子等,以增强肾脏功能,提升性能力。

③兼有中气不足证者常见头晕、疲劳乏力。治以益气养血,用黄芪、当归、党参、白术等药可以帮助提高机体的整体气血水平,确保足够的能量支持正常的勃起功能。

④兼有脾虚湿困者:  如脾虚湿困,湿热下注常有阴囊潮湿等情况,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佐以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代表药有苍术、白朮、薏苡仁等以健脾祛湿。

以上是王老六十年来从失败到成功总结岀来的临床经验。

王老提示: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调理,同时注重情志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治愈病例:

以下是关于瘀血型阳痿治疗的一个临床医案举例,该案例来源于王老中医临实践中的真实病例,并经过适当简化以保护患者隐私:

1、病例摘要:

①患者信息*.:刘某,男性,39岁,安嶶合肥人。

②初诊日期:2016年7月15日。

③主诉:患者自述一年前开始出现阳事不举的症状,或举而不坚,难以完成性生活。自行服用万艾可(Viagra)后阴茎能举,但硬度不足,停药后则无法勃起。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性欲下降,晨勃减少,经多处中医用人参、鹿茸、海狗肾、海马等诸多壮阳药无效。从此夫妻感情受到影响而分居。此外,还伴有阴囊坠胀疼痛、腰膝酸软和容易疲惫的感觉。

④体征与舌脉象:

舌象:舌质黯红,舌下瘀络+++边缘有瘀斑。

苔象:薄白。

脉象:弦细。

⑤辨证施治:

诊断:精血瘀阻,肾气亏虚。

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舌脉特征,辨证为精血瘀阻导致的阳痿,同时存在肾气亏虚的情况。王老在韩善征的《阳痿论》中看到:“跌仆则血妄行,每有瘀滞精窍,真阳之气难达阴茎,势遂不举。”而得到启发,这表明患者可能存在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之长期病程使得肾气逐渐亏损,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阳痿的症状。

⑥治疗方案:

治法:活血化瘀,益肾兴阳。

处方:

  丹参、赤芍、三七、蜈蚣、柴胡、当归、鹿衔草、地龙、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仙茅。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14天。

复诊:

两周后反馈,患者报告说阴茎勃起功能有所改善,阳事已兴,能正常完成性生话,但自觉控制力稍差。之前的腰膝酸软、阴囊坠痛等症状消失,但由于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欠佳。

绪诊调整处方:在原方基础上去蜈蚣、赤芍、当归,加入九节菖蒲、远志、百合,继续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连服21天。

后续随访:

最终结果:又过了一段时间,患者再次复诊时表示阳事恢复正常,所有不适症状均已消除,夫妻感情也得到了改善后同居。三个月后,患者回复告知其妻子已经怀孕,且自身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

王老心悟按语:

通过此案例体现了从瘀论治阳痿的重要性。由于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其形成可能与肾虚、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使用活血化瘀、通络助阳的药物,还需要配合补肾、行气等方法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王老强调,临床上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这个案例展示了中医如何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疑难问题,同时也突显了医患沟通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老中医王圣尉临床经验仅供参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