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2 慢性肾炎(文)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一)概述:本病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主要感染途径是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继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本篇论述是指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而且容易反复发作,病程隐蔽,有时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和/或间歇性的尿频、尿急、尿痛。
(二)典型症状:发热,头痛,腰痛,恶心,呕吐,轻度浮肿,多数病例有尿频、尿急、尿痛,肋脊点压痛或肾区叩击痛。
(三)确立诊断: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急性期尿液混浊,沉渣内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少量尿蛋白,偈有颗粒管型,尿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血象白细胞增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期尿常规改变不明显,但查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可见异常(1小时细胞排泄率>40万则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作肾功能检查。
1、下焦湿热型:
(1)症状: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小腹拘急胀痛、腰痛,尿血发热、口干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治则: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2)选方:八正散合小蓟饮子加减。
(3)组方:生地黄、茯苓、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石韦、虎杖、土茯苓、蒲公英、甘草、大黄。
(4)加减:①血尿甚加白茅根、茜草;②小腹坠胀加乌药、枳实;③持续高热加忍冬藤、柴胡。
(5)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15天为一个疗程。
2、脾肾两虚型:
(1)症状:小便不畅、淋漓不已、时作时止、腰酸膝软、面浮肢肿、困倦乏力、食少纳,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淋病日久,脾肾两虚,湿浊留恋,膀胱气化无权。多见于慢性肾盂肾炎经久不愈。
(2)治则:补肾健脾、利湿通淋。
(3)选方:山药丸加减。
(4)组方:黄芪、党参、茯苓、泽泻、山药、焦白术、枸杞、石韦、土茯苓、蒲公英。
(5)加减:①偏阳虚加肉桂、仙茅、淫羊藿;②腰痛甚加狗脊、续断、杜仲;③恶心呕吐加半夏、藿香、佩兰。
(5)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3个月为一个疗程。
3、阴虚兼湿热型:
(1)症状:尿频而急、尿道热涩疼痛、尿色黄赤、腰痛腰酸、低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脉细数。久病湿热未尽,耗气伤阴,阴虚内热,膀胱气化不利。多见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3)治则;滋阴清热、利湿通淋。
(3)选方: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4)组方:知母、黄柏、墨旱莲、白花蛇舌草、山药、茯苓、泽泻、熟地黄、牡丹皮、胡黄连。
(5)加减:①夜尿频加芡实、桑螵蛸;②持续性菌尿加败酱草、土茯苓。
(5)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1~3个月为一个疗程。
(一)精准基本方
金钱草、土茯苓、石苇、蒲公英、小蓟、萹蓄、生甘草。
2、临症加减:
(1)浮肿:加车前子、益母草。
(2)发热:加银花、连翘。
(3)脾虚:去金钱草,加白术、山药。
(4)内热盛:加炒山栀、黄芩。
(5)血尿多:加地锦草、白茅根。
(6)血压高:加珍珠母、野菊花。
(7)肾阳虚:去金钱草,加桂心、潼蒺藜。
(8)肾阴虚:加生地、知母、黄桕。
(9)腰痛较甚:加桑枝、独活。
(10)恶心呕吐:加姜竹茹、陈皮。
(11)尿急尿痛:海金砂、小茴香。
(二)精准方解
基本方用金钱草、石苇、萹蓄利水通淋;蒲公英、土茯苓、生甘草清热解毒;小蓟凉血止血。
(三)治疗体会:肾孟肾炎属于中医淋证范畴。其病因病机,多认为系肾虚膀胱热,病位在肾与膀胱,其内因是肾虚,外因为湿热,肾虚则湿热之邪得以凑之。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关系密切,若脏虚损,腑将失利。若腑受邪,脏即受累。病初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已伤,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治疗原则是实者清利除邪,虚者补肾扶正,虚实夹杂着补虚泻实兼顾或攻补相间。
慢性肾炎的预防方法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一些其他注意事项,具体见下:
(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有规律生活好习惯,适量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提高人体免疫抵抗力。
(二)特别要重视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急性肾炎的普遍原因就是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当,很容易发展成慢性肾炎,所以,一定要积极预防感染和急性肾炎。
(三)平时必须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肾炎病人要避免高蛋白饮食,注意食品安全,多吃新鲜的瓜果和多样化的纯天然食物,来达到营养均衡。
(四)同时注意观察身体情况。自觉身体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对预防也起到很大作用。
学而时习之,持之以恒。
老中医王圣尉临床经验总结
仅供业内初出茅庐者参考
咨询微信 1591988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