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 青春痘-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1、青春痘即痤疮,痤疮的学术名称为寻常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见到最多的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和下颌,亦可累及躯干,如前胸部、背部及肩胛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症状。
2、临床还有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等为临床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好发于15-25岁的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症状可自然减轻或痊愈。
3、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不同部位的痤疮在临床诊疗上并无明显不同。做为一个临床医生首先必须会认真判断患者所描述的“痘痘”是否确实为“痤疮”,一经确诊后,其治疗方案取决于具体的病因和痤疮的严重程度,而非部位。
笔者有一个口头俗语“油乎乎”的。凡粉刺、丘疹、脓疱等常伴皮脂溢出,就是俗语里的“油乎乎”。
1、初发: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可挤出黄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粉刺里往往为细菌和皮脂的混合物。
2、加重:粉刺里的细菌和皮脂的混合物释放到周围组织中,导致皮肤损伤加重,逐步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3、持续发展:已经有了小脓疱的痤疮可继续发展成大小不一、暗红色结节或囊肿,久治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甚至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4、典型表现与分级:
皮损的严重程度决定痤疮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Ⅳ级痤疮:
(1)白头粉刺:毛囊口被角质细胞堆积、堵塞,皮脂充塞其中,形成白色角化性丘疹,表面有表皮覆盖,与外界不相通。此为轻度痤疮,即Ⅰ级痤疮。
(2)黑头粉刺:堵塞毛孔的皮脂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形成黑头粉刺。此为轻度痤疮,Ⅰ级痤疮。
(3)丘疹:小而红的疙瘩,此为中度痤疮,即Ⅱ级痤疮。
(4)脓疱:丘疹的顶端出现脓疱,此为中度痤疮,即III级痤疮。
(5)结节:皮肤表面坚硬而疼痛的肿块,此为重度痤疮,即Ⅳ级痤疮。
(6)囊肿:皮肤表面下疼痛,摸起来有脓液的肿块,此为重度痤疮,即Ⅳ级痤疮。
(三)痤疮的诊断要点:
主要就是根据痤疮的具体临床表现来得出诊断的。通常情况下如果表现为寻常痤疮,可能只是发现在脸部,或者是胸背部位的一些白头粉刺或者是黑头粉刺,有的时候这些粉刺可能激发有一定的炎症,而形成一些炎症性的丘疹,但是大多的这些炎症性丘疹可能会表现为毛囊一致性的炎症性丘疹。除此之外,有的痤疮的表现,还出现一定的脓疱,而这些脓疱一般主要是发生在这些丘疹的顶端,也有的可能会出现结节,特别是皮下的炎症性的结节,这也是痤疮的明显的特点。还有一些患者出现了一定的囊肿等,所以可以通过这些特点来进行直接得出痤疮的诊断。
(一)概述:
中医没有青春痘这个术语,青春痘、痤疮中医上又都把它叫做“粉刺”,或者叫做“肺风粉刺”,有的时候又把它叫做“面疱”。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一定的炎症反应,所以导致面部皮肤,或者是胸背部皮肤产生一定的炎症性的丘疹,大多主要表现为毛囊一致性的炎症性的丘疹。
1、实热证型:
(1)症状:颜面部或后背长红色丘疹,有的有脓疱,可伴随便秘、口臭等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腻,脉滑数。
(2)治法:清肺润燥、清热解毒。
(3)选方: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4)组方: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水煎服。
(5)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6)加减:①笔者经验方中常加连翘、白芷效果更好。②痤疮久治不愈者以本方去人参、黄连,加白花蛇舌草、连翘、野菊花、白芷。③痤疮色深黯,咽干口渴,舌红绛有瘀斑点去人参,加红花、水蛭、皂角刺、王不留行。
(7)方解:方中首选用枇杷叶,清肺润燥化痰。可以和阴阳《本经续疏》为君药。桑白皮,解肺热,行水消肿。补虚益气《本经疏证》为臣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入心肾,除上中下焦湿热《神农本草经读》。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主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治热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本草经集注》共合为佐药。方中又用了人参,意在健脾益气。甘寒益阴《神农本草经读》。配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润肺,缓和药性而为之使也。
(1)症状:面部以结节、囊肿为主,可伴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窦道、瘢痕等多形损害,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数。
(2)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选方: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4)组方: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白芷、防风、贝母、花粉、土鳖虫、皂刺、甘草。水煎服。(笔者注:古方原方用穿山甲,因属禁用改为土鳖虫代替,效果无异。)
(5)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6)加减:①痤疮红肿痛甚,热毒重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②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③血热盛者加丹皮以凉血;④气虚者加黄芪以补气;⑤不善饮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⑥根据疮疡肿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
(7)方解:本证痤疮多由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为主。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热痛;邪正交争于表,故见身热凛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清热解毒疗疮,故重用为君。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痤疮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与白芷、防风相配,通滞散结,热毒外透;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未成之脓;土鳖虫、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1)症状:面部皮肤油腻,痤疮长的小而密集,有的有脓疱,可伴大便黏腻,每日便次多有便不完感,月经不调等症状,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消食化积,祛湿导滞。
(3)选方:用保和丸。
(4)组方: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甘草。水煎服。
(5)功效:消食和胃、清热散结。
(6)加减:①脾虚,加白术;②热积,加川连;②寒积,加炮姜;④气滞,加木香。
(7)方解:方中用山楂为君药,能消除一切饮食积滞,擅长消除肉食油腻积滞。神曲、麦芽健运脾胃消积滞,善于化解酒食积滞。莱菔子下气消食,善于化解面谷积滞。半夏、陈皮行气调畅气机,和胃止呕。饮食积滞最易生湿热,茯苓去湿,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同起到消食和胃的功能,对痤疮伴有食积大便黏腻对一日便次多有便不完感有显著效果,甘草清热並调和诸药为之使。
(1)症状:本型痤疮笔者在临床最多见而难治,反复无常。病情常在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月经不调及痛经,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2)治法: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3)选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
(4)组方: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5)功效:养血调肝、健脾利湿。
(6)加减:痤疮用当归芍药散贵在加减,当归芍药散只作为治疗痤疮的一个基础方。①急性初期或者炎症比较明显的阶段,采用当归芍药散加仙方活命饮里面的几味或者是整方合方进行治疗。②对比较轻症的病人,采取当归芍药散加上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几味药。仙方活命饮是外科里面治疗疮疡的第一方。其实不管从《外科正宗》上对痤疮的理解或者《医宗金鉴》,还是后代的中医外科学上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的探讨,觉得痤疮就相当于中医的一个疮疡,体表上面的一些疮疡。
(7)方解:当归芍药散原方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腹中诸疾痛,多属虚寒血滞为患,这里既要治痤疮,又要治痛经,宜本方主之。今用治疗痤疮,并用方中芍药缓急而止痛经,当归、川芎调经血并兼补虚,茯苓、白术、泽泻利小便而逐水气,故此方治瘀血性痤疮兼治痛经症。
(一)概述:笔者从事中医临床五十八年对治疗痤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对痤疮起病时间较长,颜色暗,有较大的肿块和硬结,不成脓透发,是最难治之症,要从久病血瘀的角度考虑,观其舌质及舌下有无色紫暗,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对女性患者问诊以月经为要,月经的色、时、量及有无月经来潮少腹疼痛。此时病本不在六经,但痤疮发在皮肤表面即为太阳阳明经表,乃可考虑瘀血阻滞经络所成。
(二)精准选方:以桂枝茯苓丸为主加减效若桴鼓。
(三)精准组方:
桂枝、赤芍、茯苓、桃仁、牡丹皮、红花、当归、薏苡仁、泽泻、土茯苓、白芷、连翘、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甘草。
水煎服。
(四)功效:活血祛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五)加减:1、面部痤疮颜色深暗者,加川芎;2、腰痛者加牛膝;3、大便偏干或痤疮有脓头者加大黄;4、颈背部痤疮严重者,常合葛根汤取该方治“项背强几几”之意,且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瘾疹多从风邪考虑相合;5、女人月经量少者,加丹参。临证时若病情相互兼杂,上述加减法可合并应用。
(六)方解:“桂枝茯苓丸”在这个方子里,桂枝可以温通经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赤芍、牡丹皮、桃仁都是活血化瘀的。把瘀血化掉后,再用茯苓来祛湿,把这个瘀血慢慢排出去。这就是桂枝茯苓丸调理痤疮的原理。再加上清热祛湿的薏苡仁、泽泻、土茯苓,清热解毒的白芷、连翘、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这里把当归引药入血分,甘草国老调和诸药。
2、避免刺激:避免使用油性或油腻的化妆品,防晒霜或暗疮遮瑕膏。标记为水性或非致癌的产品,往往为比较适合痤疮患者的化妆品。
3、避免暴晒:对于一些人来说,太阳照射会使痤疮恶化。因此日常生活中痤疮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暴晒,夏天如需户外活动需要采取防晒措施。
4、避免摩擦:摩擦或者压迫皮肤可能导致皮脂腺皮脂排出受阻导致发生痤疮,因此经常长痘的皮肤尽量避免长时间手持电话接打,避免长期间戴头盔、穿紧身衣领或背带等。
5、剧烈活动后洗澡:剧烈运动后产生的油脂、汗水、灰尘如不及时清洗容易堵塞皮脂腺导致痤疮。
(1)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2)避免刺激皮肤,如挤压、搔抓等;
(3)保持面部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4)尽量管理自己不良情绪和压力;
(5)避免高油腻环境,如厨房等;
(6)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如薯条、面包、奶制品等。
老中医王圣尉临床经验总结
仅供业内初出茅庐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