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子宫内膜息肉-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王圣尉医生 发布于2022-11-09 18:26 阅读量3838

本文由王圣尉原创

059 子宫内膜息肉-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一)概述: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并向宫腔延伸的增生物。息肉是由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其形态大小不一,可单发也可多发。息肉可发生在子宫腔内的任何部位,但以子宫内膜多见。息肉通常是良性病变,从育龄期到绝经后女性,都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发人群。息肉恶变率不高,主要发生在绝经后人群,但笔者最近在临床遇到育龄期女士期息肉也不乏其人。该疾病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详述如下:

1、诸多因素:绝经期与年龄、肥胖、高血压等病长期服药,特别是服用治疗乳腺癌的药物等是子宫息肉发生的高危因素。

2、雌激素过高:子宫息肉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雌性激素水平上升会导致子宫内膜增厚,长期高水平的刺激可使子宫局部内膜组织过度生长,形成息肉。

3、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宫腔内异物(如宫内节育器)刺激、分娩、流产等。

4、产褥期感染:子宫腔内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都可能引起子宫息肉的发生。




(二)典型症状:

1、临床多见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缩短。

2、两次月经之间不规则出血,即临床上所说的“经间期出血”。出血量通常较少,可能仅为点滴出血。

3、绝经后阴道出血,多见于同房后出血,或接触性出血。

(三)确立诊断:

1、宫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发现有所不同,通过宫腔镜检查时,息肉和子宫肌瘤的外观通常不同,息肉经常呈牛肉样红色外观,比较细,大多数带有一根细长的蒂,质地较软。而肌瘤质地较硬,主要呈白色,表面可见血管。

2、其他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最终明确诊断。



(一)概述: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诊断通常叫“癥瘕”,有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大都是先去西医妇科就诊拿回来“子宫内膜息肉”的报告单找到中医妇科就诊。笔者在临床经过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后,采取“益气固冲摄血、清热利湿,调经止血类”中药缓解病情。详解如下:

子宫内膜息肉是育龄期女性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妇科疾病。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可以通过中医方法来进行治疗,中医多根据患者的症状分成多种病理类型,然后对症选用合适的药方来进行治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具体方法:








1、气虚型:

(1)症状:临床有大部分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辨证属于气虚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经血量多,颜色为淡红,质地清稀,小腹有空坠感,同时可伴随着面色白,气短懒言,舌苔表现为质淡稀,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治疗时采用具有益气固冲摄血等作用的药物。(3)选方:主要治疗方剂是举元煎加减。

(4)组方: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甘草。

(5)加减:

①患者表现为在经期血量多,可同时加入固涩止血的药物,包括了炮姜炭、阿胶、焦艾叶、乌贼骨等。

②若同时伴随着经期延长的患者,可在其中加入炒蒲黄、益母草等两种药物,以活血止血。

③如兼阳气虚寒者,加肉桂、熟附片、干姜俱宜佐用。

④如兼滑脱者,加乌梅。

(6)方解:举元煎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妇科病兼有气虚、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2、湿热型:

(1)症状:临床这类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比较多见,其症状为经血量多,颜色深红或者鲜红,质地浓稠,或伴随着带下量多和有臭味,经期延长,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治法:治疗时应该采用具有调经止血、清热利湿等作用的药物。

(3)选方:可选用的中药方剂是龙胆泻肝汤加减。

(4)组方:龙胆草、黄芩,山栀、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5)加减:

①湿气重加猪苓、茯苓。

②血热兼瘀加赤芍、牡丹皮。③下热重去黄芩加黄柏。

④带下多加白果、乌贼骨。

⑤如果患者失血过多或者病程较长,同时伴随着倦怠无力、少言懒语、失血伤气等症状,要同时在方中加入党参、黄芪等两种药物治疗。

⑥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伴随贫血症状,在治疗时可以加入养血生血、补脾益气的药物治疗,这类药物包括了白术、大枣、龙眼肉、人参(或党参)、当归、阿胶、熟地、黄芪、山药、白芍等。





(6)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恐实火所伤,损伤阴血,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共为佐药。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





(一)概述: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八年,对子宫内膜息肉最多见的是虚实寒热错杂,以实热赤带型多见,因为患者初起只是白带增多夾有少量血絲。正如笔者早年读《付青主女科》带下门傅青主曰:“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漓不断,所谓赤带也。方用清肝止淋汤。醋炒白芍、酒炒当归各30克,酒炒生地15克,面炒阿胶、粉丹皮各9克,黄柏、牛膝各6克,香附3克,红枣10枚,小黑豆30克。

诗曰:

清肝止淋赤带宜,补血清火功效奇。

归芍枣豆生地丹,牛膝阿胶柏香附。

临床加减法:

1、赤带色红较甚而似血者,宜加黑芥穗、续断、生龙牡,以收涩止血。

2、赤带白色多而红色少者,宜加山药、芡实、焦白术,以补脾益肾。

3、气弱脉虚者,加菟丝子、党参、黄芪,以益气固精。

4、小腹隐痛喜按者,加枸杞子、山萸肉,温经益损以缓痛。

5、睡不安稳者,宜加炒枣仁、远志等,以安神定志。”

        笔者尊付氏之意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仿传统的方药止带方加减组方自拟“顺愈息肉汤”:

(二)精准组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三)加减:

1、血带加白茅根20g,炒槐花20g。

2、余症加减尊付氏上述之加减法。

(四)治疗体会:

1、子宫内膜息肉,女士们千万不要放松警惕,因为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的增生导致息肉的出现,这时患者并不会因为这种疾病感到任何不适不予以重视,所以需要定时的进行妇科检查,出现子宫息肉可以通过中医中药来缓解,具有不错的效果。                          

2、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多无临床症状;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表现为月经量多及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继发感染者可并有恶臭的血性分泌物。而活血化瘀是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子宫息肉一般没有瘀血,所以通常活血化瘀对子宫息肉没有作用。

老中医王圣尉临床经验总结

仅供业内初出茅庐者参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