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肩周炎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王圣尉医生 发布于2022-08-19 15:50 阅读量270

本文由王圣尉原创

(009)肩周炎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一、西医识病:

(一)肩周炎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而得名。炎症反应引起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凝为主要症状。

(二)其原因可以是由肩部受凉,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脉,致筋结肩凝;或者由于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软组织的广泛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运动如冈上肌肌腱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

(三)由于创伤后肩部固定不动所致,局部瘀血内阻、经行不畅,致经脉痹阻所致如肱骨骨折;或者由于中老年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之肩部肌肉萎缩。西医将本病分为疼痛期(早期)、僵硬期(中期)及恢复期(后期)。

(四)西医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X线检查和肩关节MRI检查:

1、X线检查:

(1)早期的特征性改变主要是显示肩峰下脂肪线模糊变形乃至消失。

(2)中晚期,肩部软组织钙化,X线片可见关节囊、滑液囊、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等处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钙化斑影。

2、肩关节MRI检查:

肩关节MRI检查可以确定肩关节周围结构信号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可以作为确定病变部位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二、中医辨证:

(一)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病名“肩凝”、“冻结肩”也包括漏肩风。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所以俗称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二)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风寒湿痹型、气血瘀滞型、气血亏虚型等。

(1)风寒湿痹型:多见于疾病初期,表现为肩部疼痛、压痛、受凉时加重,舌苔白、脉沉紧,治疗应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痹为法。

(2)气血瘀滞型:表现为肩部疼痛以胀痛和刺痛为主、夜晚加重,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脉细涩,治疗应祛风散寒、疏通脉络。

(3)气血亏虚型:多见于疾病后期,表现为肩痛在劳动后加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气短、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应补气养血。

三、肩周炎典型症状:

肩周炎五大症状:①疼痛、②胀痛、③酸痛、④麻木、⑤活动受限。即肩关节疼痛、酸胀、关节僵硬、活动受限,难以举高手臂,转动肩部时出现疼痛,疼痛向颈部放射。

四、精准处方:

生黄芪、防风、白术、姜黄、羌活、桑枝、当归。

五、精准方解:

方中防风、桑枝善祛风邪而舒筋络;黄芪、白术补气散湿;当归、姜黄、羌活以活血通络,诸药合用,使风邪尽去,经络始通,则痹痛自止。在临床治疗中如果发现病程较久、肩关节活动障碍可加入浙贝母、白芥子、陈皮以化痰利气、軟坚散结通络。

六、辨证加减:

①风寒湿重者加苍术、细辛。

②气血瘀滞者加丹参、赤芍。

③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鸡血藤。

④手臂麻木重者加桂枝、木通。

⑤肩活动受限者加浙贝母、白芥子、陈皮。

⑥颈项强痛者加葛根、白芍。

⑦局部瘀血严重者加桃仁、红花、川芎。

⑧疼痛难忍者加乳香、没药。

七、临床案例:

患者谭某,男,50岁。

初诊:2018年9月15日。

主诉:右肩部疼痛三月余。

现病史:最近一周疼痛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自己洗头、穿衣,自行服用止痛片及按摩未见好转,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右肩关节周围炎”,予以中西结合(用药不详)、针灸推拿等治疗无果。后经朋友介绍来诊。

检查:右肩活动受限,动测疼痛加剧,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

中医病名:肩凝。

中医证型:气血瘀滞型:

西医病名:肩周炎。

中医治则:祛风散寒、疏通脉络。

精准方用:

生黄芪30g、防风12g、白术20g、姜黄12g、羌活10g、桑枝15g、当归12g、浙贝母15g、白芥子9g、陈皮12g、甘草10g。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饭后服。

随访:一个月后微信随访,患者结合功能锻练,服药7剂而治愈。

八、治疗体会:

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腱及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可引起肩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导致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和局部疼痛。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中医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也属于中医“肩痹”、“肩凝”等。

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诊治肩周炎取得显著效果,效若桴鼓连服七剂而愈。

心悟:中医中药之道,用药如用兵,药不在多而在精与准,量不在大而在恰中病位病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