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梅核气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王圣尉医生 发布于2022-08-17 09:44 阅读量364

本文由王圣尉原创

(007)梅核气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一、西医辨病:

(一)“梅核气”是中医的病名,西医叫“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球症”。临床见到梅核气的患者会出现咽部持续的异物阻塞感,不痛不痒,但不会影响患者的饮食和呼吸,患者会感觉有异物吞不下,吐之不岀,同时会有两胁、前胸胀闷不舒,腹部胀满等症状。从西医角度讲,梅核气又称之为咽异感症,就是指咽部异常感觉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的有慢性咽炎还有一些其它器质性病变,比如鼻炎、扁桃体炎、其它消化系统疾病都会引起咽异感综合征。

(二)梅核气西医临床检查可包括对鼻咽部、口咽部和喉部进行全面检查,如有必要可进行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或胃镜、血常规、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颈椎、食道、钡餐透视或X线片、颈部及甲状腺B超检查等,均未发现阳性体征。

二、中医辨证:

(一)梅核气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其诊断以靠望闻问切。通常只是根据患者自述感觉咽腔内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二)中医治疗梅核气往往根据引起梅核气的病因进行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比如痰气郁结型、肝郁气滞型、肝郁失音型等。

(1)痰气郁结型:主要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可以服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等药物调理,例如半夏厚朴汤,主要组成有法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等。

(2)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胸胁满闷和疼痛,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可以服用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等药物调理,例如柴胡疏肝散加减,它的主要成分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川芎等。

(3)肝郁失音型:表现为咽喉梗塞、声音嘶哑等。可以使用疏肝解郁,行气开音等药物调理,例如诃子汤,它的主要成分有诃子肉、木蝴蝶、甘草、桔梗等。

三、癔球症典型症状:

癔球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咽部异物感阻塞不适,多数患者无疼痛感,但少数患者有喉部的刺痛感或烧灼感。可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如腹胀、反酸等。(1)咽部异物感是癔球症患者的第一主要症状,常常感觉喉部正中或两侧有异物感,咳不出,咽不下,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一般患者无真正的吞咽困难,进食顺利通畅,进食后异物感消失。

(2)第二是疼痛感,多数患者无疼痛感,但少数患者有喉部的刺痛感或烧灼感。

四、精准处方: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五、精准方解;

本方中半夏为君药,主要是用于化痰散结、降逆和胃,比如对于梅核气的患者来说,可以疏散郁结的气机,配合其他药物可消散咽中异物感。臣药为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同时可以增强半夏的功效,缓解郁结的气机。生姜和茯苓为佐药,生姜辛温散结,可解半夏的毒性,茯苓则是健脾化湿,提升机体自身行气的能力。紫苏为使药,具有芳香解郁、行气疏散的功效,入肺经,可引导药力入肺。这几种药材配伍之后就可有化痰行气、降逆止呕的功效。方中还用了柴胡、陈皮、香附、枳壳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芍药、甘草柔肝养血,缓急止痛。诸药配伍,其奏疏肝行气,和血止痛之效。血脉通畅,肝气条达,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皆除。

六、辨证加减:

①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郁金,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

②胁肋疼痛,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③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④失音、咽喉梗塞、声音嘶哑加诃子肉、木蝴蝶、桔梗。

七、临床案例:

刘某,女,49岁。

2015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自觉咽喉部位有异物梗阻难忍。

现病史:近期自觉异物增大欲吞不下,欲吐不出,堵塞憋闷,有时会胸满,时时嗳气,诸症以午后为甚。诊脉弦滑无力,舌谈红无苔。

中医病名:梅核气。

中医证型:痰凝气郁,肺气不利。

西医病名:癔球症。

治则: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处方:半夏9g、厚朴15g、生姜9g、茯苓15g、紫苏10g、柴胡9g、陈皮12g、香附15g、白芍15g、川芎12g、枳壳12g、甘草9g。

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七剂后,异物梗阻感减轻,因其舌质红故去川芎、陈皮、香附加竹茹12g、竹叶6g、灯芯草3g、又服七剂。

三诊:服药诸症均好转,已无痛苦之感,心情愉悦,效不更方,取14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因失眠来诊,问其前半年之梅核气服药情况,说最后服完14剂而愈再未复发。

八、治疗体会:

笔者认为本症属西医之神经官能症之癔病,患者感觉障碍的一种咽部异物,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並无任何异物。只所以表现为咽部有异物阻塞感,咽不下,吐不出,但饮食吞吐通畅,亦无或少有其它神经系统症状,而西医仪器检查咽部又无阳性发现。所谓梅核气犹如山涧雨后弥漫在山间一层雾气,风是很难吹散,只有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才能蒸发自然散去。正如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用辛温之类的药,如半夏、厚朴、生姜、苏叶等。脾胃可升清降浊,借助厚朴可以将偏寒导致的痰饮之气通过消满下气,得以解除病患。

(仅供业内初出茅庐者参考)

老中医王圣尉  临床经验

咨询微信:1591988044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