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001)中暑
一、西医辨病: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皮肤干燥、大汗或无汗、口渴、恶心等属于西医诊断为中暑。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二、中医辨证:
中署在中医当中被称之为发痧,亦称之为暑病,出于症有轻重,中医一般可分“阳暑、阴暑、冒暑”、“伤暑”、‘‘中暑’’。
(一)冒暑:
<1.典型症状:胸闷恶心,头昏肢软,尿短口干,或伴有发热,大汗或无汗,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数。
<2.精准处方:
香薷12克、藿香12克、佩兰15克、荷叶15克、车前草20克、滑石30(包煎)薄荷3克(后下)甘草5克。水煎服。
<3.辨证加减:
①湿重:加苍术6克、厚朴6克薏苡仁15克。
②热重:加金银花12克、山栀子12克、黄连3克。
③发热无汗:香薷用至15克加荆芥10克、紫苏叶9。
<4.精准方解;
基本方用香薷、藿香、佩兰、荷叶、薄荷仿效香藿饮解暑清热、和中升清;车前草、滑石、甘草效仿六一散,功能渗湿利水,亦有清暑解热之效。
(二)伤暑:
<1.典型症状:高热汗出,口渴引饮,心烦心悸,四肢无力,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2.精准处方:
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麦冬12克、天花粉10克、薏苡仁20克、滑石30克、车前草20克、甘草9克。
<3.辨证加减:
①汗多脉虚:加生晒参6克(另煎冲入)或太子参15克、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
②肢冷发麻:加桂枝9克、细辛3克。
<4.基本方解:
基本方仿效白虎汤辛凉清气;麦冬、花粉清心养胃生津;六一散、车前草、荷叶清暑利尿。
(三)中暑:
<1.典型症状:在烈日下劳作或行走,自觉一阵胸闷头晕,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手足逆冷,身热汗出,牙关微紧,脉洪犬无力,或滑数。
<2. 精准处方:
生晒参6克(另煎兑入)或党参15克、竹叶9克、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姜半夏9克、麦冬10克、甘草5克、薏苡仁20克荷叶30克。水煎服。
<3.辨证加减:
①呕吐频繁:加藿香正气水1支、或玉枢丹1.5克(温开水调服)。
②大便泻泄:加葛根12克、六神曲12克。
③小便不利:加六一散12克或鸡苏散l 2克(均包煎)。
<4.基本方解:
基本方用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养阴和胃,加荷叶梗透暑宣窍。
如病情严重,昏迷较深,可先用卧龙丹搐鼻取嚏,随服中成药如苏合香丸、飞龙夺命丹、来复丹等(温开水调灌或鼻饲),苏醒后再服水煎药。
三、临床案例:
陈某,男,39岁。
一诊:2018年8月16日。
主诉:发热三天38.8C,头昏肢软。
现病史:发烧当日去医院西医检查化验未发现阳性体征,诊断为中暑,给退热药服后体温当天降低,不久复发热,胸闷恶心,口干口苦,不思饮食,无汗,尿短,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冒署侠湿。
治疗:解暑清热、和中升清。
处方:香薷10克、藿香12克、佩兰15克、车前草20克、薄荷3克(后下)甘草5克、苍术9克、厚朴12克、栀子12克。三剂水煎服。
二诊:2018年8月19日。
服中药第二天热退体轻,精神好转,三剂服后已有食欲,二便正常。方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以善其后。
体会:常言道:子弹不在多,关键是打准,所以,真中医用药,不在多而在少而精准,本例用着少而精准,三剂效若桴鼓。
(仅供业内初出茅庐人员参考)
老中医王圣尉 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