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花斑癣?
花斑癣(即花斑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浅表真菌感染。患者常表现为躯干和上肢近端色素减退性、色素沉着过度性或红色的斑疹。其致病微生物是马拉色菌属 。
二、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双相型真菌,是皮肤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马拉色菌从酵母细胞型转化为致病性菌丝型与临床病变的发生相关。
1、可能促进该转化的外部因素包括:暴露于湿热天气、多汗和使用外用皮肤油剂 。
2、目前尚不清楚促发花斑癣的宿主特征,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21%的患者称有花斑癣家族史。
3、花斑癣也更常见于免疫抑制患者,提示宿主免疫反应的改变可能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4、口服避孕药治疗和营养不良可能也是诱发因素。
三、临床特征
“花斑”是指该病可能呈现出皮肤色素沉着的多种变化。
花斑癣的斑疹、斑片和薄斑块可为色素减退性、色素沉着过度性或轻微发红。
在浅肤色患者中,色素沉着过度性花斑癣常呈浅棕色;而在深肤色患者中,色素沉着过度性花斑癣可能呈深棕色至黑灰色的斑疹和斑片 。
马拉色菌是嗜脂性的,而上半身皮肤的皮脂腺分泌皮脂较多,可能促使花斑癣好发于该部位。该理论也可解释为什么皮脂分泌较少的儿童和老年人较少发生花斑癣 。
四、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是花斑癣的首选疗法。全身性治疗通常仅用于泛发性或复发性花斑癣患者或外用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 。
一线治疗 — 外用抗真菌药物、外用二硫化硒和外用吡硫翁锌是对花斑癣有效且患者耐受良好的一线治疗。
酮康唑洗剂似乎采用较短的疗程即可有效。用法为将酮康唑洗剂涂于受累部位,留置5分钟后洗净。
口服疗法 —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口服唑类抗真菌药能有效治疗花斑癣。
治疗失败 — 成功治疗花斑癣后,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过度仍可持续数月,这可能会使患者误认为治疗失败。有鳞屑加上KOH涂片镜检阳性则考虑有活动性感染。
若治疗效果不佳、频繁复发或病变分布广泛,则应考虑患者处于免疫缺陷状态。
治疗失败 — 成功治疗花斑癣后,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过度仍可持续数月,这可能会使患者误认为治疗失败。有鳞屑加上KOH涂片镜检阳性则考虑有活动性感染。
若治疗效果不佳、频繁复发或病变分布广泛,则应考虑患者处于免疫缺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