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粟丘疹?
粟丘疹是一种源于毛囊皮脂腺单位或小汗腺汗管的微小表皮下角化囊肿,表现为直径1-2mm的白色坚硬丘疹,最常位于面部。粟丘疹很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新生儿中的常见表现。
二、粟丘疹的发病机理?
一般脂肪粒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就是眼周,这是因为眼周肌肤没有毛也没有皮脂腺,导致大量油脂堆积无法排出。脂肪粒的形成可能跟肌肤脂肪代谢紊乱,化妆残留等有关,也可能是光损伤或皮肤表面的细小创伤所致。
粟丘疹可分为自发型或继发型,后者见于二度烧伤、水疱性疾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皮肤磨削术或剥脱性激光换肤术的愈合过程。粟丘疹还可能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所谓的“斑块状粟丘疹”比较少见,表现为在红肿基底上发生粟丘疹聚集,常位于耳后并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有关。
组织学上,粟丘疹的囊壁由数层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中央为角质物质填充,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三、如何治疗?
有些人的脂肪粒会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疗。
如果出于美观需求,建议可以到正规专业的皮肤医院,用消毒的粉刺针刺破后挤出粟丘疹,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外用维A酸软膏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