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传播,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属于乙类传染病。
登革热的流行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1.登革热的传播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期,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
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
登革热临床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等3类型。
1.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包括:
*高烧:突发高烧(40℃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和骨关节酸痛;
*三红:面红、颈红、胸红(酒醉貌);
*皮瘆: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2.轻型登革热症状则较轻,类似流行性感冒,1-4天可痊愈,且预后良好。
3.重型登革热发病初期时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并迅速进展,常并发脑膜炎、消化道出血和出血性休克,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1.尽量不去或少去登革热流行区域旅游,尽可能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避免蚊虫叮咬。
2.避免在伊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和傍晚)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蚊虫孳生地以及经常性灭蚊行动,降低蚊媒密度。
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灭幼虫的缓释剂。
用心科普医学知识,愿每位读者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