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与好友相聚,大家提到一个令人唏嘘的新闻:最近好莱坞影星夫妻先后去世,经过调查,发现与一种“神秘病毒”有关。
经过新冠疫情这么一折腾,大家提到“神秘病毒”都会心有余悸。不过,这个神秘病毒其实一点都不神秘,这是一种古老的,我们日常也会碰到的病毒——汉坦病毒。这种病毒感染人会引起一种经典的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
有一年的春天,我去急诊会诊一个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年女性,经过问诊,发现她除了发热,还有腰痛,查体发现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颈部充血,抽血化验发现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我问她家里是否有老鼠,她说家在农村,家里常有老鼠出没,而且最近自己吃了一些似乎被老鼠咬过的面包。经过检查,她被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在血液里检出“汉坦病毒”。
这样的病例在我们科室时有碰到,我国每年报告的流行性出血热也有数千例,所以大家不必恐慌。
警惕“鼠类传播的隐形杀手”:流行性出血热全解析
一、病原体:汉坦病毒的致命威胁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元凶是汉坦病毒(Hantavirus),属于布尼亚病毒科。这种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80-120纳米,表面覆盖糖蛋白构成的棘突。汉坦病毒对理化因素敏感,56℃加热30分钟、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均可灭活,但在低温环境中(4℃以下)可存活数周。
病毒基因组由L、M、S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编码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不同血清型病毒致病性存在差异,我国主要流行汉滩型(HTNV)和首尔型(SEOV),前者引发出血热重症的比例更高。
二、传染源:啮齿动物的生物威胁
我国主要宿主动物呈现明显地域特征:
- 黑线姬鼠:农田疫区核心宿主,带毒率可达15-30%
- 褐家鼠:城市疫区主要传染源,建筑工地、仓库高发
- 大林姬鼠:东北林区重要宿主
- 高山姬鼠:云贵高原特殊疫源地宿主
病毒在宿主体内形成持续感染,通过尿液、粪便、唾液持续排毒长达数月。值得警惕的是,实验室发现感染鼠类可保持无症状带毒状态,极大增加了防控难度。
三、传播途径:看不见的感染网络
1. 呼吸道传播(主要途径)
- 含病毒排泄物形成气溶胶
- 收割、晾晒谷物等农事活动高风险
- 建筑工地翻新旧仓库时易发
2. 接触传播
- 皮肤伤口接触污染物
- 鼠咬伤直接感染
- 餐饮从业人员手部污染风险
3. 消化道传播
- 食用被污染食物
- 农村地区储粮容器防鼠不当
4. 垂直传播
- 孕鼠经胎盘传播给幼鼠
- 母婴传播人类病例罕见但有报道
四、临床表现:五期病程的凶险演进
1. 发热期(3-7天)
- 稽留高热(39-40℃),退热药效果差
- 特征性"三红征":面、颈、前胸潮红
- "三痛"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
- 球结膜水肿呈酒醉貌
- 软腭黏膜网状出血点
2. 低血压休克期(1-3天)
- 血压骤降至90/60mmHg以下
- 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升高20%)
- 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
- 未及时治疗可致多器官衰竭
3. 少尿期(3-7天)
- 24小时尿量<400ml
- 氮质血症:BUN、Cr急剧升高
- 高血容量综合征:浮肿、高血压
- 腔道大出血风险激增
4. 多尿期(7-14天)
- 尿量突破3000ml/日
-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
- 继发感染风险升高
5. 恢复期(1-3月)
- 尿浓缩功能逐步恢复
- 乏力、多汗等后遗症状
- 完全康复需3-6个月
五、科学防控:三位一体防御体系
1.传染源控制:鼠类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精准灭鼠,尤其是在春秋季繁殖高峰前开展非常重要。
2.切断传播途径:
野外工作时穿戴口罩、手套,避免接触鼠类排泄物。平时注意家里的食品安全,如有老鼠污染迹象,立刻展开消杀。
3.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适用于重点人群:农民、环卫工人、野外作业者
六、特别警示
2023年国家疾控监测显示,出血热发病呈现"北高南低、农村高于城市"的特征。山东、陕西、黑龙江等农业大省需重点防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建筑工地相关病例年增幅达12%,装修工人、物业管理人员应提高警惕。
出现疑似症状务必及早就医,记住"三早一就"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这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通过科学认知和系统防控,我们完全有能力遏制这个"隐形杀手"的威胁。保持警惕而不恐慌,用知识筑起健康防线,共同守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