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香港特区一宗怀疑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引致的感染群组个案。据悉,个案涉及3名患者均为该医院肿瘤科医生,其中一名患者于2月7日离世,其余两人病症轻微。综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中心现阶段初步认为此群组个案可能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有关。
这个新闻无疑让人产生担忧: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感染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
大肠杆菌,医学上一般称之为大肠埃希菌。多数大肠埃希菌是人体肠道的共生菌,这些共生菌株对我们人体有益。但是大肠埃希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
第一,共生菌株;在人体肠道正常定植的共生菌株,如果出现异物(如导尿管)、宿主损害(如尿路梗阻、胆道梗阻或免疫抑制状态),即使是共生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也可导致肠外感染。
第二,肠外致病性菌株(ExPEC);这是引起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菌株,这些菌株可能会出现耐药(如产ESBL和碳青霉烯酶),一般情况下,这些菌株也可在肠道定植,如果它们进入无菌部位(如泌尿道、腹腔或肺部),可引起肠外感染综合征(如尿路感染、腹盆腔感染、肺部感染或败血症等)
第三,肠道致病菌株;这些菌株可引起腹泻性疾病,也被称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一般包括五种类型:(1)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2)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4)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5)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本例中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一种能够产生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属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一种。它通常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但某些菌株(如O157:H7和O121:H19)可以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1. 什么是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是一种能够产生志贺毒素的细菌,这种毒素可以穿透并杀死细胞,导致组织损伤。大多数大肠埃希菌是无害的,甚至有助于消化,但STEC菌株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如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这是一种可能导致肾衰竭的严重并发症。
2. 人如何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TEC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 食物污染: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如牛肉)、受污染的蔬菜(如生菜、胡萝卜)、未经消毒的奶制品或饮用受污染的水。
- 粪口途径: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受污染的环境(如不洁净的水源、动物粪便)。
- 交叉污染:在厨房中,生熟食物共用刀具、砧板或容器可能导致细菌传播。
3.STEC感染的后果有多严重?
感染STEC后,症状通常在3至8天内出现,主要包括:
- 胃肠道症状:腹泻(可能为血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
- 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高风险人群: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
4. 如何预防?
预防STEC感染的关键在于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 食品安全:
- 彻底煮熟肉类,确保内部温度达到75℃以上。
- 生食蔬菜和水果前应彻底清洗,即使包装上标明“已清洗”。
- 避免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制品和果汁。
- 厨房卫生:
- 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
- 处理生食后,用肥皂和温水洗手至少20秒。
- 定期清洁冰箱,特别是生鲜存放区。
- 个人卫生:
- 如厕后、进食前彻底洗手。
- 避免饮用未经净化的水源,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
- 医疗建议:
- 如果出现血性腹泻、持续呕吐或尿量减少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止泻药物,这可能加重病情。
5.总结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虽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但通过良好的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高风险人群应特别注意避免生食和交叉污染,出现严重症状时及时就医。
#健康160 #医学科普 #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