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皮肤瘙痒未重视,到医院已经是肝硬化晚期

付艳玲医生 发布于2025-02-07 21:02 阅读量3331

本文由付艳玲原创

今年51岁的朱女士,近2年反复出现皮肤瘙痒,她一直以为只是普通的皮肤病,在诊所拿点药涂抹一下,皮肤痒一直不能缓解,但也没太在意。

直到上个月过年前,朱女士突然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肝硬化晚期了!

朱女士为了进一步明确肝硬化的原因,来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经过医生的诊治,很快帮朱女士确诊了,原来她得了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容易发生在40-60岁女性的隐匿的肝病,早期可没有任何症状,只表现为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γ-GT或ALP升高),中期可能出现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到后期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经过评估,朱女士已经达到了肝移植的标准。

原来朱女士2年前的皮肤瘙痒并不是简单的皮肤病,而是PBC的早期表现。可惜的是朱女士没有进一步去检查肝功能,错失了最好的早期治疗机会…



图片发自160App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沉默的肝病杀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影响肝内小胆管,导致胆汁淤积,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PBC常被称为“沉默的肝病杀手”。

一、流行病学:偏爱中年女性的“隐形杀手”

PBC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存在地域差异,北欧和北美发病率较高。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9。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PB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系统的“误伤”

PBC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免疫紊乱有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损伤和胆汁淤积,进而引发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从隐匿到明显的疾病历程

PBC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以下表现:

* 乏力、皮肤瘙痒:这是PBC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容易被忽视。

* 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提示肝功能受损。

* 肝脾肿大:体检可发现肝脏和脾脏肿大。

* 黄色瘤:皮肤出现黄色斑块,常见于眼睑周围。

* 骨质疏松:由于维生素D吸收障碍,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

*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早期识别:警惕“蛛丝马迹”,及时就医

由于PBC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以下人群应警惕PBC的可能:

* 中年女性,尤其是伴有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者。

*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

* 肝功能检查异常者,特别是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者。

五、诊断和治疗: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PBC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抗线粒体抗体(AMA)是PBC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达95%。

PBC的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PBC的一线药物,可改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对于对UDCA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奥贝胆酸(OCA)等二线药物。

六、预后:个体差异大,积极治疗可改善

PBC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与诊断时的疾病分期、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率。

总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提高对PBC的认识,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如果您出现乏力、皮肤瘙痒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