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中年男性,7月底曾去非洲赞比亚、坦桑尼亚出差。出差前非常小心,接种了黄热病和霍乱疫苗,在非洲期间也非常小心,做好了充足防蚊措施,刚开始的几天都还好,最后回国之前的一天放松了警惕,还是不小心被蚊子叮了,但是同行的同事也有被叮咬,所以就没放在心上。
回国后开始发热,伴畏寒、寒战、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他自己也很上心,在网上购买了疟疾抗原检测试剂盒,显示阳性,很快到医院就诊,门诊查恶性疟抗原阳性,血涂片见恶性疟原虫。
收入病房后,患者很快出现了脓毒血症、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脓肿、休克等并发症,被诊断为“重型疟疾”,病情非常凶险。
疟疾(Malaria),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是一种古老的病原体。疟疾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人类的危害巨大,在人类与疟疾的漫长斗争史中,先后诞生了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我们熟知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研发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
能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5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的症状重,发热不规则,可引起脑型疟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2年全球85个国家有疟疾流行,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流行最为严重,印度和缅甸是我国邻国中疟疾高发国家。
2021年6月30日,WHO宣布我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成为WHO西太平洋区域30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然而,中国消除疟疾并不意味着没有疟疾,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旅行入境人员的增加,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将长期存在。我国目前诊断的疟疾均为输入性病例,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3年我国共发现约2500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输入性疟疾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保持消除疟疾状态的工作重点,对于输入性疟疾的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至关重要。每年的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依然提醒我们提高警惕,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根据我国现在疟疾的流行情况,目前均为输入性病例,因此对于有出境需求的人,一定要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如果目的地是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建议做好防护,并提前到专业机构咨询是否需要携带预防用药。旅居期间及回国后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的典型疟疾发作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