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旅行医学门诊见闻-从广东老家回沪后发热

付艳玲医生 发布于2024-08-30 23:08 阅读量369

本文由付艳玲原创

前几天来了一个年轻人,因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入院,起病前半个月内曾在老家广东停留过几天。

他说在老家时有宣传登革热的科普,他感觉自己的症状像是登革热,所以自己在网上买了登革热试剂盒,测出来是阳性。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还真有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盒,介绍说可以用于定性检测人静脉全血/血清血浆样本中的登革热NS1抗原。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登革病毒后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疼痛、骨关节痛和皮疹等,甚至出现出血倾向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登革病毒主要靠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伊蚊对人类的血液非常敏感,只要有人类的气息,伊蚊就异常活跃,前赴后继地赶来吸血。白纹伊蚊发育成虫后,起初是不吸血的“素食者”,一旦交配后,雌性伊蚊为了让自己的卵宝宝有足够的营养用来发育,就会开始“吸血鬼”的征程;因此,只有雌蚊子才会吸血。而且,雌性白纹伊蚊一生可以经历多次吸血,这个习性也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关键所在。

从全球范围看,登革热的流行区非常广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主要集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南美洲、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地区。

我国的登革热病例由原来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向全国各地蔓延。国内疫情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2023年,除西藏地区外,其余省份均有登革热病例的报告;这些病例绝大多数是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本土病例较少。随着国际工作交流和境外旅游的增多,登革热输入病例、发生本土疫情的区域和疫情规模都有增加的可能,应提高警惕。

在输入性病例常年存在,本土病例则有一定季节性。在我国,登革热容易出现在夏秋季,每年的5~11月是登革热的流行季节,而在流行区域则可常年发病。

感染某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后,人体会对该型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种免疫力对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病毒不能产生有效保护,甚至可能会导致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引起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效应),这是引起重症登革热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登革热疫苗研发的重要障碍。

在没有“特效抗病毒药”和特效疫苗的情况下,对付登革热最有效的办法依然是预防感染!主要预防措施就是防蚊灭蚊,切断这条传播途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