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它预示着从秋入冬,人和大自然一样,应瞬时而“收”“养”,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那这个季节要如何顺势而为呢?
秋要平补、冬要文补,即“四季五补”。而谚语有云“补冬不如补霜降”,意味秋补比冬补更重要,因为秋补是“打底补”,地基打牢固了,冬补才能顺势而为。
霜降为秋末之时,因脾寄旺于四季之末,因此,在此节气期间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宜淡补调胃。另一方面,霜降为季秋之时,肺金当令,燥气太过,易郁肝木而伤脾土。故应选用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食物。
霜降时食物宜选性味温润的,如甘薯、大枣、豆腐、白菜、牛奶、胡萝卜,健脾和胃;苹果、柚子、葡萄、橘子、风梨,防脂肪积聚,补心益气生津止渴;海带、紫菜、黑豆、黄豆、绿豆、赤豆、小米、栗子,防血管硬化及美容;核桃、榛子、松子、桂圆、花 生等坚果食品可及时补给微量元素,有利于骨质健康。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耗损,就会出现燥象。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因此,霜降养生,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苹果、葡萄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秋天雨水多,须防湿邪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果脾伤于湿气,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病根。所以应该多吃莲子、薏米、莲藕、山药等祛湿健脾的食物。
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此时应学会顺应自然,尽量保持笑口常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心境。
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使我们措手不及,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中医称为“贼风),使人生病。因此,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中老年人。
霜降节气,秋冬交接,早晚温差较大,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不适症状,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经常揉腹。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防止和消除便秘。
调节饮食。秋冬季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
适当运动。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因此,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霜降后要减少秋冻,尤其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群,由于其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急性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此类人群在霜降季节要十分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冷空气刺激;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的摄入,少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供血供氧功能;每周坚持3次及以上,每次运动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