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辐射有哪些?会危害健康吗?

杨文娟医生 发布于2023-10-11 08:39 阅读量364

本文转载自深圳博爱曙光医院

“辐射”这词最近高频出现

新闻上一些核事故让我们感到害怕

但其实,

生活中微量的辐射并不会危及健康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日常生活所接触的辐射知识吧!



辐射的分类


辐射主要分为:高能量的电离辐射低能量的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X光、CT 等能量巨大,能够改变 DNA 结构的射线,称为电离辐射,超过规定剂量后,对人体确实有比较大的伤害。 但是请注意,前提是要在“足够强度”的条件下(核辐射就是电离辐射的一种)。

非电离辐射

生活中,所有发光发热的东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非电离辐射,剂量很低,不会影响健康,比如电脑、手机、电视、微波炉、收音机、烤箱、电吹风等常用的家电都属于非电离辐射,无需担心。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辐射有哪些?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天然辐射,这种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土壤、水、食品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人们接触到的人工辐射最常见的是医疗照射,如X射线摄影、CT检查及放射治疗等。

X光片和CT

它们都是用X射线给身体拍照!区别在于X光一般拍一张CT要拍很多张而X射线是属于电离辐射范畴的会有一定的辐射!


但是!拍片用的剂量并不高,是可逆的损伤,理论上在停止辐射一段时间后便可完全恢复,对身体并无太大影响。


CT 的辐射剂量比 X 线拍片要大很多,有时候为了医学诊断的需要,医生也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才会要患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 CT 检查。

磁共振检查有辐射吗?

所谓“核磁共振(MRI)”,这里的“核”可不是福岛核电站泄漏出来的那个“核”,其实是氢质子核,也就是人体体内水分子的组成成分。


核磁共振就是利用人体内水的比例大,氢质子核含量多的特点进行成像的。但老百姓还是谈“核”色变,为了减少误解,全球专家共识已把“核磁共振”中的“核”去掉了,统一称之为“磁共振”啦!


磁共振检查(MRI)是利用磁场作用,不需要射线,也没有辐射。



根据《健康时报》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人类要是吃了受污染的海产品,会间接地摄取海水中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这些物质经过长期积累,一旦超过了身体的允许量,就会引起慢性射线病等疾病,造成血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损伤


当然,还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
对于发育阶段的个体,核物质易引发畸形,对于普通个体来说,核辐射也容易致癌,当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4年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就出现了异常上升。


那么,发生核事故之后大家应该怎么办呢?


了解辐射的主要照射途径

是指放射性物质因发生核事故释放到环境后,能够到达人体或者照射人体的途径。

主要照射途径为

放射性烟羽的外照射,放射性物质沉积在地面或建筑物等对人体的外照射。


吸入污染空气造成的内照射,食入污染的蔬菜、水果、粮食、饮水等造成的内照射,以及食入在污染区域生长的动物产品(肉、奶、鱼、蚌等)造成的内照射等。



在遇到有害核辐射的情况下,确保自身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时间、距离、隔离:尽量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性污染区,并用隔离物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饮食注意: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或冰箱内,事先没有封闭的食品应清洗后再放入容器。


口鼻保护:进入空气污染严重的区域时,用手帕、口罩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吸入。


通风注意:关闭窗户和通风口,使用再循环空气。车内也要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


个人清洁:及时更换衣服和鞋子,并彻底清洗身体。


身体防护:穿戴长衣、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来减少裸露部位,特别要注意脖子(甲状腺)部位的防护。


信息渠道:拨打12369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举报电话,及时获取可靠消息,避免轻信谣言或小道消息。


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它们有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核辐射的伤害。此外,遵循政府部门的指示和通知也是至关重要的。了解事发地区的状况,并与国家权威机构保持信息沟通,以确保及时掌握最新的安全情况。











荐阅读

01
浪漫七夕·爱自己|开启与肌肤的双向奔赴~
02
深圳市委卫生工委两新组织党委书记莅临我院调研指导党建工作
03
一颗坏牙能带来哪些痛苦?盘点你可能经历过的4种牙齿问题!
04
盛唐风华,邀你共赏!竞选桂花女神,塑美项目限时优惠!
05
可以“进来”谈恋爱,但伤害退!退!退!



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中或有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