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脑动脉瘤的治疗需要技术+智慧

刘振林医生 发布于2023-12-06 20:53 阅读量137

本文由刘振林原创

脑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分叉处长期血流冲击,从而造成血管壁膨起,血管壁变薄,形成各种形状的凸起,称之为动脉瘤。动脉瘤由于血管壁变薄,多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夹闭,否则会造成脑出血,危及生命。然而对于有些动脉瘤,由于生长的形状或是其他原因造成治疗困难,对于这样的动脉瘤的治疗,除了手术技术外,采取什么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我们治疗过这样的移位动脉瘤。患者王先生,男性58岁。在查体中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大小11.6*11.3mm,属于大型动脉瘤,这样的动脉瘤一旦破裂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必须尽早治疗。我们将患者收入院,完善检查,并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现患者的动脉瘤特别复杂。

                                 图1.患者CTA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

                                              图2.CTA显示大脑中动脉两分支均发自动脉瘤

                                          图3.DSA3D造影显示M1分支从动脉瘤上发出,且M1远端重度狭窄

手术存在困难:介入栓塞治疗很难保护大脑中脉(MCA)的两个分支(M1),如果栓塞动脉瘤造成分支闭塞,则术后出现肢体偏瘫,甚至大面积脑梗死,危及生命。因此只能够采取开颅夹闭的方法。如图:如何在夹闭动脉瘤的同时保护好M2两个分支,至关重要。同时充满了智慧。

                                                 图4.动脉瘤形态及血管分支分布示意图

从示意图看,单纯进行动脉瘤塑形夹闭很难做到既完整夹闭动脉瘤,又完好保存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因此我们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采取以下方法:


1、M2上枝干从动脉瘤上发出,因此我们将M2上枝干发出端闭塞,然后取M3段任意一支作为受体血管,进行颅内外颞浅动脉(STA)-M3搭桥,从而使STA供应M3段得的3个细小分支,保证M2上枝干的供血。


2、M2下枝干也是从动脉瘤上发出,且M2 下枝干血管较粗,应该进行保证下肢干的供血,因此我们采取颈外动脉(ECA)-桡动脉(RA)-M2搭桥,然后夹闭M2下枝干近端,从而保障M2下枝干供血。


3、将动脉瘤夹闭,或是将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闭塞,从根本上闭塞动脉瘤。如下图:

                                                     图5.动脉瘤夹闭及血流重新分配示意图

我们按照这种设计进行了手术,当然,手术需要三次搭桥,且包含高流量的深部搭桥,手术操作的难度极大,但是我们觉得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对于手术后血流的重新分布的设计。手术后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恢复也很好,术后半年复查,动脉瘤完全消失,患者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血流充分。

                                                          图6.术中ICG显示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通畅

                                                                图7.术后患者肢体活动良好
                                                   
      图8.半年后复查DSA:显示搭桥血管血流通畅


                                                           图9.显示ECA-RA-M3搭桥吻合口良好
11.png
                                 图10.DSA显示动脉瘤消失,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供血良好
 
                                                          图11.DSA显示动脉瘤消失,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供血良好
患者恢复好是我们最高兴的事!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位设计师了!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当医生的快乐!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感吧!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