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闷、耳痒、听力下降,小心是真菌性外耳道炎作祟

唐志元医生 发布于2023-10-19 10:41 阅读量2554

本文由唐志元原创

如果您出现以下症状,您可要注意了,这有可能是真菌在外耳道炎作祟。

耳内发痒或奇痒

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物流出

听力减退或耳鸣

耳朵胀痛及流脓

1.真菌在外耳道是怎么样致病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便引起了真菌性外耳道炎,它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

      首先,从外耳道的解剖学特点来看,外耳道2.5-3.5cm,其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外耳道内表面覆有一层皮肤,与下方的软骨膜或骨膜紧贴,不易移动。皮肤内感觉神经末梢丰富,疼痛比较敏感。在软骨部的皮肤,内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与汗腺相似,其分泌物为耵聍,有保护耳道的作用。耵聍与脱落的上皮及尘埃混合后形成耳垢,这就是我们说的耳屎骨部的皮肤较薄,缺乏毛和皮脂腺等结构。皮肤在软骨段略厚,而在骨段菲薄。这就决定了当外耳道皮肤在潮湿环境下被搔刮时极易破损。


       其次,这部分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是:经常甚至是每天都得清理耳道,尤其是游泳后或者洗澡后,总觉得不清理就会有耳屎,不干净!用棉签或者挖耳勺挖耳,久而久之,越挖越痒,越痒越挖,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①喜欢吃辛辣食物、饮酒、海鲜类及肥腻食物等;②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抵抗力低下③耳道因洗澡或者游泳进水,耳内潮湿后耳道抵抗力下降;④挖耳造成皮肤破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⑤长期使用抗菌素或者激素类滴耳液。

以上都是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常见病因。

2.真菌的分类

      真菌适宜生长的环境是:温暖(人体温度36-37度)+潮湿(进水、湿疹渗出)+无细菌(抗菌素滴耳剂长期使用)。从检查上看,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患者的外耳道骨段部分充满各种分泌物,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检查所见外耳道表现不同。

念珠菌: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


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菌丝的颜色可为褐色、灰黄色或白色。


      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要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及治疗

看了那么多让人不适的病例图片,是不是对这个疾病的担心更多了呢?

其实不用担心,下面介绍的才是真正的“干货”,只要您按照这个流程,就会早日摆脱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痛苦,很快康复的!

1.警惕症状:真菌性外耳道炎起病隐匿如果您发现有前文所说的症状,那就提示您必须要来就诊了。

2.询问病史:医生开始诊治的之前会详细询问您的病史和症状,有耳痒、耳痛、耳闷、耳流脓等等。

3.检查清理外耳道:在询问完病史之后,会用耳内镜检查并在内镜下帮您细心清理外耳道的真菌。

4.清理时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轻微有些疼痛,如果疼痛的比较厉害时,请您一定要示意大夫,千万不要乱动,这会有可能损伤外耳道,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5.足量足期用药:但是您以为真菌性外耳道炎就这么轻易被打败了么?NO!NO!NO!在经过内镜清理后您虽然可能感觉患耳很轻松了,但是我们应该乘胜追击,应该继续耳内滴或者抗真菌药物,这种治疗至少要连续7天哦

6.定期复查:7天治疗后,您应该继续返回您的初诊医生,复查病情

最后的重点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1.定期随访复查。

2.禁忌辛辣、海鲜、油腻食物,禁忌饮酒。

3.禁忌挖耳。

4.耳内尽量保持干燥。

5.要正确使用抗生素及激素。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