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保门诊,又有宝妈因辅食喂养而焦虑,问“吴主任,宝宝辅食要怎么加啊?做了很多努力,他就是不爱吃,现在母乳也减少了,眼看着孩子瘦下来,最近还小病不断……”
孩子要加辅食了,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刚开始还信心满满的,但是落实起来,好像没那么简单……
今天,吴医生就聊聊6~12月龄婴儿的辅食喂养,特别是一些细节及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母乳可满足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需要的所有营养,无需添加任何食物、水或饮料,那6个月之后的宝宝要怎么吃呢?
婴幼儿期是儿童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充足的营养是他们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到了6月龄,单一的母乳已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需要,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素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必须及时引入多种类、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
2、引入辅食有哪些生理条件要求?
6月龄时,婴儿大脑及各脏器系统功能渐成熟,大运动及精细动作发育,婴儿有能力保持坐位,手指动作逐渐灵活,消化能力提高,牙齿萌出,唾液分泌旺盛,味觉更加敏感,看见食物就会兴奋、流口水、吧唧嘴,此时引入辅食的条件已成熟。
看见食物的表现
6月龄婴儿必须及时添加辅食,但不可早于4月龄或晚于7月龄,以免增加儿童超重/肥胖,也可能导致营养素缺乏的风险。
即便是添加辅食后,仍要以母乳的营养为主,坚持母乳喂养至1~2岁,可降低婴幼儿感染及过敏的风险。随着辅食量的递增,母乳量将会递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具体如下:
7~9月龄:母乳4~5次/天,约600~800ml/天。营养来源分配:母乳占2/3,辅食占1/3.
10~12月龄:母乳4次/天,约600ml/天。营养来源分配:母乳占1/2,辅食1/2。
2、添加辅食要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
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重视引入富铁动物性食物
辅食添加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稀薄糊状、泥状、颗粒状
从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添加:首选添加强化铁米粉、肉泥、肝泥及蛋黄等,根据婴儿适应情况,逐步从糊状、泥状,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米糊、米粥、烂面、肉末、碎菜、果粒等。重点强调优质蛋白的摄入,包括:畜禽肉、蛋、鱼虾、肝脏等富含铁、锌等重要营养素的动物食物。
7~9月龄:保证母乳4~6次/天,奶量约600~800ml/天;辅食1~2次/天,从泥糊状、带小颗粒的稠粥、烂面及肉末、碎菜等。
强化铁米粉、谷薯类:强化铁米糊、土豆泥,稠粥、烂面,逐渐增至>20克/天。
畜禽鱼:红肉(猪瘦肉、牛肉)、鸡肉、鱼类,以及动物肝脏等,由少到多,递增到25克/天。红肉泥、鸡肉泥、鱼肉泥等都是婴儿容易吸收的优质蛋白。
蛋黄:水煮1个鸡蛋,取出蛋黄食用,要观察婴儿消化情况。
蔬菜:多种类蔬菜共计25~100克/天,菜泥、碎菜。
水果:多种类水果共计25~100克/天,果泥。
肝泥制作:将煮熟的猪肝、鸡肝等用辅食机打碎成泥,粗细可根据月龄,取少许加入米糊中或粥中食用。
猪肝泥
添加蛋黄的方法:鸡蛋煮熟后取出蛋黄,第一天吃1/8、第二天1/4、第三天1/2,第四天递增到1个蛋黄,可混在米糊或者粥中,喂食同时观察婴儿消化情况。
菜肉粥制作:可将瘦肉打成肉泥,加入煮熟的粥中搅拌至熟(肉泥变色),在出锅前放入易熟烂的碎菜叶。
胡萝卜泥蛋黄粥、肉泥碎菜粥
10~12月龄:保证母乳4次/天,奶量约600ml/天;辅食2~3次/天,到12月龄要保证3次/天,以提供营养丰富、多样化的食物,训练咀嚼功能,尝试块状固体食物。
畜禽鱼:红肉、鸡肉、鱼类,共计25~75克/天。
鸡蛋:每天1个鸡蛋(至少1个蛋黄),蒸蛋羹、嫩煮鸡蛋均可。
谷物及薯类:20~75克/天,尝试软饭、面条、馒头片/面包片等。
蔬菜:多种类蔬菜共计25~100克/天,碎菜。
水果:多种类水果共计25~100克/天,果粒、果肉。
3、适当油脂,尽量少加盐、糖等调味品,保持食物原味
婴儿辅食应单独制作,最好用含有亚油酸、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等烹饪辅食,油脂总量<10克/天。
宜采用蒸、煮方式烹饪,避免煎、炸,让孩子尝到食物的原味。
可给婴儿吃水果泥、果肉,但是禁止喝纯果汁,避免高糖、高盐及加工食品等,以免增加儿童超重/肥胖、龋齿,影响婴幼儿口味发展。
4、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自主进食,不强迫进食
正确识别孩子的饥饱信号,给予及时、恰当的喂养回应。
尊重并允许儿童选择喜欢的食物,鼓励并协助他们自主进食,不强迫进食,不以进食和食物作为惩罚和奖励。
5、注意婴儿的饮食卫生及进食安全。
宜选用新鲜、优质、无污染的天然食材,清洁的水来制作食物,制作过程要全程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尽量不吃加工食品。
不给孩子吃剩饭,饭前洗手,进食时要有成人看护,注意进食环境安全,禁止孩子说话、大笑、哭闹等,预防食物误入气管等意外。
6、定期监测婴儿体格生长指标,及时调整和干预,追求健康生长。
每隔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及头围,动态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维持婴儿健康、平稳的生长模式。
1、在坚持母乳喂养前提下,及时添加辅食。
坚持母乳喂养到1岁~2岁。有研究显示,持续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腹泻病、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肥胖的风险更低,母乳可减少营养问题及多种疾病。
2、辅食添加的最佳时间——6月龄左右,不宜早于4月龄,或者晚于7月龄。
早于4月龄加辅食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远期代谢性疾病风险;晚于7月龄加辅食,可致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过敏及饮食行为等问题。
3、首先,引入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
红肉、动物肝脏、鸡蛋等均富含铁、锌等重要营养素,缺乏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及生长迟缓等。
4、快乐进餐,让孩子爱上吃饭。
帮助婴幼儿体验食物原汁原味,体验进餐快乐。禁止一边玩一边吃,一边看视频一边进食,不限制也不过度喂养,不哄骗更不强迫进食,不追着喂,以防抵触情绪。
5、培养良好进餐习惯,让宝宝受益一生。
每次进餐前洗手,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进餐时间应跟随家人的节奏,围坐餐桌前,在20分钟内完成进餐。
6、烹饪辅食时,需注意的细节。
婴幼儿的食物要软烂、易嚼、易碎,教会婴幼儿充分咀嚼,避免坚硬、大块及不易咀嚼的食物,预防梗噎或堵塞气道而引发窒息,通常不直接食用坚果类,可制成泥、酱或者煮熟、软烂。
7、引入新食物时需注意的事项。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并至少要观察2~3天,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皮疹等,待婴儿适应后,再考虑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8、关于食物过敏,需要注意的内容。
少数儿童因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会对某些食物过敏,添加后容易致过敏的食物(占90%),如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鱼、小麦、坚果、贝壳等八类食物, 要在儿童保健医生的指导下重点关注和监测。
我国的指南提出,适时引入花生、鸡蛋、鱼肉等易过敏的食物,可降低食物过敏或特应性皮炎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宜在4~6月龄添加鸡蛋,多样化食物均有助于降低过敏风险。因此,不应盲目回避易过敏食物。必要时,可遵照专科医生的医嘱执行,不过度回避食物,以免发生营养不良。
9、让宝宝循序渐进地品尝、咀嚼和适应新的性状:由液体到固体的食物转换。
在引入辅食的初期,重点是抓住味觉敏感期,尝试多种、多样的食物的味道,有助预防偏食、挑食,而不是追求量;此后,逐渐适应和接受不同性状、不同质地的食物,再由少量逐到多量,鼓励孩子充分咀嚼……有效避免儿童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
10、如何判断宝宝的食量是否充足?
通常在辅食充足时,婴儿不再吃夜奶,各项体格生长指标正常。如有频繁吃夜奶,会影响夜间深睡眠,需要重新审视喂养情况,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曾有宝妈感慨地说,辅食添加真的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门槛”。希望所有的宝贝都能顺利地迈过门槛,更上层楼,健康成长。(图片来自网络)
(吴香兰医生原创,发表在2023年8月30日个人科普公众号《小天使的守望者》)
从医36年,儿科副主任医师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健康160精选医生,科普之星,科学育儿科普作者。
曾先后在儿童医院、三甲妇幼保健院从事儿内科、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的临床工作。热爱儿童健康管理事业,崇尚“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发育,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保健,强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父母科学育儿,守护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