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的宝宝更聪明:0~3月龄

吴香兰医生 发布于2020-05-03 15:42 阅读量6522

本文由吴香兰原创

周四出门诊,一个来诊的宝宝正津津有味地吃手指,宝妈看见了,一边说“宝贝,手不干净”,一边拔出孩子的手指,婴儿生气地大哭起来……

image.png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婴儿为何喜欢吃手,你了解自己的宝贝吗?

image.png

自娱游戏

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还不太适应生活环境,他们特别缺乏安全感,总喜欢赖在父母的胸前、肩头或臂弯里,他们觉得这样才安全、温暖和舒适,亲切的笑容、温柔的爱抚及熟悉的气味……都让婴儿感到被保护、被重视、被关爱,不再紧张和害怕以后,才能专注地观察、探索和学习……

image.png

爱,陪伴在左右

总之,满足了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后,在良好状态下去感知、去学习和游戏……那么,要怎么玩、玩什么才能帮助到宝贝们呢?今天,吴医生就结合婴幼儿的发育特点,梳理一下发育促进的训练及游戏……

1、抬头、竖头——头颈肌群训练

抬头是大动作发育的第一步,而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在俯趴位勉强抬起下巴片刻,实现控头、竖头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新生儿期:让婴儿趴在妈妈的胸前,一边抚摸着宝宝的背部、手指,一边从不同的方向跟孩子说话,婴儿可抬起下巴追寻声源。

image.png

俯趴在胸前瞬间抬头(45°坡面)

1个月:婴儿臀部及下肢逐渐伸展,已经能抬头片刻,已能够追踪移动的玩具、追踪声音转头。

image.png

下颌离开支撑片刻

1~2个月时:趴在床面上抬头45°,竖抱时,头不摇晃。

image.png

俯趴抬头45°

2~3个月时:俯趴床面上,自主抬头90°,并能够自由地转头,东张西望寻找声音,追视移动的人或物,前臂支撑、前胸抬离床面。

俯趴抬头90°

3个月以后:趴在床面上自主抬头90°,可以趴着玩,用前臂支撑抬起前胸,并尝试伸手拿玩具,手还不够灵活。

image.png

趴着玩

2、抓握游戏 ——手指灵活性训练0~1个月婴儿手指还处于握拳状态,1~3个月婴儿手指逐渐张开,并喜欢握住触碰到物品,此时可给他们抓握圆环状、棒状玩具。用不同质地、不同形状、色彩鲜艳的物品,予以丰富的感觉、视觉刺激。给婴儿玩手抓玩具,通过触摸或抓握摇铃、小环状物、沙锤等,锻炼手的抓握功能及灵活性,有助于精细动作发育,刺激手部触觉、温度觉,以及视觉、听觉,并感受发声玩具产生的声音节奏。

image.png

握持摇铃

image.png

抓握玩具

3、吃手 :2~3个月婴儿视觉逐渐清晰,能看清眼前挥动的手臂,他们把拳头手放在嘴里感受手指,这也是他们自娱自乐、打发寂寞的最好发生。

4、追视、寻声游戏 ——感知觉训练

1~2月龄婴儿开始注视黑白图案卡,2~3月龄追视彩色图片及玩具。可以用轻柔的语言、音乐、发声玩具等声音,或者彩色的图片、玩具,从宝贝的左侧、右侧、后面,逗引婴儿寻找并跟随声源转向不同的方向。

image.png

注视—追视

image.png

追视、寻声训练

image.png

鲜艳的摇铃

image.png

出现眼-手-口动作

5、婴儿被动操、抚触 ——感知觉促进,被动运动锻炼肌肉被动操:通过肢体被动活动,做屈伸动作,改善肌张力、动作协调性。

image.png

image.png

抚触:通过对皮肤的感觉及深度觉刺激,促进婴儿发育。

image.png

享受抚触带来的快感

6、聊天游戏 ——语言启蒙、亲子互动

3个月时,婴儿已能看清母亲的脸,ta会发出喉音”啊“”哦“,并用眼神、丰富表情和肢体动作与人交流……宝妈宜跟宝宝多说话、多互动,母亲可是婴儿社交的第一人!

image.png

话痨宝宝

当你跟宝宝说话时,ta便咿呀作语地回应着你,还会模仿你的笑容和口型、笑出声音……

image.png

会笑出声

注意事项

1、小婴儿颈部肌肉力量薄弱,特别是早产儿、偏胖的婴儿,要注意对头颈部的保护,宜循序渐进地诱导抬头训练。

2、游戏、动作训练,宜在婴儿状态好时进行。

3、宜在吃奶前或两餐之间安排游戏或训练,防止餐后吐奶。

4、游戏是宝宝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5、利用游戏和训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是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小婴儿有着惊人的感知力和反应力、超强的好奇心及模仿力,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丰富的信息,将这些信息经过复杂的处理,内化成为个人经验,从而使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和适应性等得到全面发展……

玩具帮助孩子认识世界,游戏伴随着他们成长,而父母的陪伴给他们一辈子的安全感……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启发父母去发挥创意,带领孩子们玩出精彩、玩出智慧和成长……(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吴香兰医生原创,发表在个人科普公众号《小天使的守望者》,关注可阅读更多科学育儿知识)


作者简介

       从医36年,儿科副主任医师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健康160精选医生,科普之星,科学育儿科普作者。

       曾先后在儿童医院、三甲妇幼保健院从事儿内科、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的临床工作。热爱儿童健康管理事业,崇尚“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发育,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保健,强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父母科学育儿,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