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在门诊还是在网上,我经常遇到被孩子吃饭问题困扰的宝妈,小婴儿不爱吃辅食,较大的宝宝因偏食、挑食、厌食等问题,导致营养及能量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落后……
挑食、偏食、厌食
今天,吴医生带宝妈们了解如何在味觉敏感期顺应小儿特点,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预防偏食、挑食及厌食等喂养问题,避免进食行为异常……
一、什么是发育敏感期?
是人类对某种行为、技能技巧及认知能力的掌握,有一个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对一定的物体或练习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反复操作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把这一时期就是敏感期。
好奇、喜欢尝试
提示:如果能在儿童的发育敏感期给予关注,并提供良好环境及丰富的刺激,就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这个敏感期非常的短暂,这个时间窗一旦关闭,便不再出现。因此,一定要认真把握,及时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二、小儿味觉发育
1、早期的味觉:主要有咸、甜、苦、酸、鲜等五种味道。
真甜,我喜欢
我讨厌这个味道
2、味觉感受器:就是位于舌面上的味蕾,味蕾在胎儿7~8周时开始发育,新生儿期味觉发育已经很完善,他们对甜味表现出愉快,厌恶酸味,即便是早产儿也对味觉有敏感反应。
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的味道敏感:舌尖——甜味,舌两侧的前半部——咸味,舌两侧的后半部——酸味,舌根部——苦味。
3、婴儿的味觉与母亲的饮食
母亲孕期摄入食物的味道,可透过羊水被胎儿感受到;
在出生以后,婴儿不仅能享受母乳中多样性、全方位的营养,还能透过母乳感受各种食物的味道……
喜欢熟悉的味道
在生命早期给予母乳喂养,有过丰富的味觉经历的婴儿,更易接受各种食物味道,而不易出现挑食、偏食等进食行为问题。
初尝食味
三、味觉敏感期与小儿喂养方式
1、奶类喂养——母乳、配方喂养
到3~4个月时婴儿味觉更加成熟,对食物味道的任何变化都有敏锐反应。
母乳喂养儿:门诊一宝妈告诉我,有一次吃了某种具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宝宝吃了几口母乳就恶心想吐,然后大哭,一整天宁可饿着都不吃母乳,第二天恢复正常。
在母亲吃了刺激性或特殊味道的食物后,食物成分就会出现在母乳中,此时婴儿可能会出现拒乳行为……因厌恶奇怪的味道!所以,提醒宝妈在哺乳期,最好管住自己的嘴,免被婴儿拒乳!
配方喂养儿:在更换奶粉时,有些婴儿会拒绝吃新口感的配方乳,此时,不能强行更换,而是需要混合、过渡的喂养方式,让宝宝逐渐接受。特别是一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如:氨基酸配方,已不是通常意义的奶粉,应该叫氨基酸粉,大部分婴儿都不愿接受,味觉的确不好!
提示:配方喂养儿缺乏母乳喂养儿的味觉经历,更要坚持食物的多样性,以弥补不足,以预防未来的偏食、挑食等喂养问题。
母乳喂养儿获得了更丰富的食物味道、更全面的营养,很少喂养出现喂养问题。
2、辅食喂养——固体食物引入
4~7个月龄:正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此时的婴儿特别喜欢探索和尝试各种食物味道,是添加辅食的重要时期,将影响小儿未来的饮食行为。
但是,固体食物的引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生长发育速度存在差异,一定要根据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方式,鼓励婴儿尝试广泛、多样的食物。
我喜欢
原滋原味的食材:在辅食喂养的初期,尤其是第一年,让宝宝充分感受原滋原味的天然味道,不添加任何调味品,让婴儿尝试多样性、新鲜的、应季的本地食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喂养困难户
适当的辅食摄入量:当婴儿品尝过各种味道后,他们更易接受熟悉的食物,添加辅食的初期不求吃多少,但求多样性;待到婴儿后期,消化功能逐渐成熟,再根据月龄及消化能力递增食量,详见文末的相关链接。
真好吃
避免调味剂、盐、糖:婴儿期不添加任何调味剂,忌盐、忌糖,少油。
在1岁以后,小儿已能吃部分家庭食物了,食物种类多样,烹饪宜熟烂、营养均衡、口味清淡,有助于减少不良饮食习惯,降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如何把握辅食引入时机,如何循序渐进辅食喂养,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详见下面公众号《喂养那些事》系列。
在生命早期,把握婴儿味觉敏感期,合理营养、科学喂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图片来自网络)
(吴香兰医生原创,发表于2020年3月14日个人科普公众号,关注下面二维码阅读更多育儿科普文章)
从医36年,儿科副主任医师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健康160精选医生,科普之星,科学育儿科普作者。
曾先后在儿童医院、三甲妇幼保健院从事儿内科、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的临床工作。热爱儿童健康管理事业,崇尚“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发育,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保健,强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父母科学育儿,守护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