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给婴儿洗澡时,保姆突然发现“腿纹不对称”,于是宝妈便开启了焦虑模式……来随访时,哭着问“我的宝宝将来还能走路吗?……”
经过仔细的体格检查,结合髋关节彩超检查,排除了“先天性髋关节发育异常”。宝妈并不清楚“腿纹不对称”意味着什么,便道听途说地被误导……
婴儿的腿纹、臀纹不对称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无论是门诊还是网上,常有一些宝妈在纠结婴儿的腿纹……
她们所谓的腿纹不对称,是指婴儿臀部到大腿之间的皮肤皱褶的深度、长度、数量的不对称。
事实上,宝妈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腿纹,而是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这是一种发育性的疾病,如果未经及时矫正和治疗,将会影响下肢运动发育,如站立、行走等……
DDH的腿纹不对称
今天,吴医生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什么是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
一、正常的髋关节
正常情况下,股骨头位于髋臼内,被关节囊包裹着,周围有韧带固定,润滑活动自如。
0~4周:新生儿的髋关节较为成熟,髋关节的不稳定表现消退。
4~月龄前:可选彩色超声波检查股骨头及髋臼;
大于4~6月龄:股骨头及髋臼均已钙化,需X射线检测。
正常的髋关节
髋关节结构图
二、腿纹、臀纹与髋关节发育不良
1、何为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描述股骨头与髋臼关系的状况,包括半脱位(错位)、脱位和不稳定(股骨头时进时出),X线检查可确诊。
正常——错位——脱位——严重脱位
有数据报道,存活新生儿DDH发生率约为1‰~1.5‰,女婴高于男婴,在第一胎及臀位产婴儿多见,发生在左肢的是右肢的3倍,双侧髋脱位少见。DDH如不及时治疗,将可能导致儿童肢体残疾。
DDH可发生于产前、产后,是髋关节发育性或不成熟发育所致。DDH与遗传因素,宫内因素、臀位产、孕期激素水平等有关。
另外,DDH与新生儿髋臼浅、髋关节不稳定,出生后护理不当,如背抱婴儿的体位及襁褓有一定关系。
2、DDH有何特点
①双下肢长度不等:单侧髋关节脱位时,双下肢长度不等,双下肢的皮肤皱褶(臀纹、腿纹)也不对称。
患肢腿纹增多,长度变短
②双膝高度不等:宝宝平躺,双腿屈膝两脚放在床上,正常婴儿双膝高度相同;在单髋关节脱位时,双膝高度不等。
双膝高度不一
③患侧下肢的活动减少:婴儿平躺、两腿屈膝,试着将双腿同时外展,正常髋关节可以外展到80~90度,DDH儿外展、外旋均受限,有的只到外展40~50度。
患肢外旋、外展受限
患儿在外展运动时,会有股骨头的跳动感,可能会“啪啪”作响,会有患侧下肢外旋、外展抵抗,在换尿布时,下肢打开困难。
3、DDH病因:主要考虑下几个方面因素。
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有家族史的发生率,是没有家族史的7倍。
机械学说:臀位产可使髋关节在异常屈曲位遭受机械应力,造成股骨头脱位;或是产后婴幼儿包裹不当、抱姿过紧,因为老人传统的习惯给孩子抱蜡烛包,双腿包裹过紧,或总是喜欢抱着孩子,没能给婴儿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活动双腿,都可能造成小儿髋关节脱位。
左图:错误抱娃姿势,右图:保持正常姿势
激素学说:由于分娩时,妈妈会产生大量的雌激素,导致小孩的髋关节处于松弛状态,易发脱位。
宫内因素:如妈妈的羊水过少,导致宫内空间狭小,胎儿活动范围不够,另外,母体会分泌一种韧带弛缓素,而女孩对其较男孩敏感,更易发生髋关节松弛,因此,女宝DDH的发生率高于男宝。
其他:多胎、早产等,早产儿是高发人群。
三、腿纹不对称与髋关节发育不良关系
1、正常的婴儿:由于胎儿在子宫窄小的空间内,体位受压、受限等原因的影响,婴儿出生后,可能会有双侧身体的不对称,腿纹不对称,但是这种不对称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调整,差别变小或消失,也有些终身存在,但是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2、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儿:双下肢不对称,长短不对称,活动度不对称,下肢的力量不对称……不仅是表现在腿纹上。
3、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儿:有少数宝宝出生时,可能会双下肢同时出现发育异常,两侧的腿纹也有可能是对称的。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腿纹不对称不等于DDH,但是,DDH会出现或不出现双下肢不对称,包括双下肢的长短、活动度及双腿皮纹……
不要道听途说而后胡思乱想,吓唬自己……如有任何疑惑, 第一时间去求助专业人士!
四、DDH的筛查
在婴儿早期及时筛查,一旦发现异常,尽早到小儿骨外科就诊,通过体位校正后,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大多患儿预后良好。
关于DDH的筛查(早产儿纠正月龄):3~4月龄以内婴儿可以通过超声波筛查(无创、无辐射),大于4~6月龄股骨头及髋臼渐钙化,超声波难以辨别,需要拍X光检查。
出生后0~3月龄:通过髋关节彩超观察发育情况,明确诊断。
超声波检查(双侧DDH)
4~6月龄后:用X线拍片方法,了解髋关节发育情况,诊断DDH。
X线拍片(左侧DDH)
五、及时矫正
在家庭照护中,一旦发现可疑,告知儿科医生,必要时到小儿骨外科明确诊断,并尽早矫正。
0~4月龄的婴儿:通常采用“蛙式”体位纠正,通过使用连衣挽具,固定婴儿的下肢处于外旋、外展位,呈现青蛙式的体位,帮助髋关节在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自动复位。
但是,DDH的诊断越晚,体位矫正、手术及恢复的难度逐渐增加。
穿挽具保持“蛙式”体位
六、家庭护理
在照顾小婴儿时,维持髋关节在生理功能位,使股骨头位于髋臼内,避免不正确的育儿方式。
正确抱娃方式
腰凳抱娃
来自吴医生的温馨提示:
腿纹不对称有DDH的可能,但不是诊断依据。
一旦发现腿纹不对称,或者双下肢长度不一致,尽早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及时诊断及有效干预。
特别是早产儿,是DDH的高发人群,一定要遵医嘱及时进行DDH筛查。
在婴儿早期矫正,预后较好,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错过矫正时机,将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并影响髋关节功能,影响行走,甚至可能致残。
(图片来自网络)
(吴香兰医生原创,发表在个人科普公众号,关注下面二维码,阅读更多育儿科普文章)
从医36年,儿科副主任医师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健康160精选医生,科普之星,科学育儿科普作者。
曾先后在儿童医院、三甲妇幼保健院从事儿内科、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的临床工作。热爱儿童健康管理事业,崇尚“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发育,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保健,强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父母科学育儿,守护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