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泪眼汪汪为哪般——小婴儿泪道堵塞

吴香兰医生 发布于2019-11-27 21:49 阅读量7400

本文由吴香兰原创

       前几日,有宝妈在网上问,宝宝总是泪眼汪汪的,而且伴有很多黄白色的“眼屎”,是不是“上火”了,要吃什么药?


含泪、眼分泌物增多

“宝宝有可能是鼻泪管堵塞,建议去眼科检查,明确后再对症治疗,不可乱用药!”

“啊,是这样啊!这个病要做手术吗?”

……

当宝妈听说,很可能是鼻泪管堵塞时,因为曾经听别人说过……她顾虑重重,特别担心!

今天,吴医生带宝妈们一起了解一下“鼻泪管堵塞”,弄明白,就没那么紧张了。


鼻泪管下段堵塞:致流泪、眼分泌物增多

一、什么是鼻泪管?

鼻泪管,是连接泪囊与鼻腔的膜性管道,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相结合,下部在鼻腔外侧粘膜深处;

当鼻泪管的引流功能正常情况时,眼泪可经鼻泪管进入鼻腔,再从鼻腔流出(故有“痛哭流涕”一词);


鼻泪管的位置

二、哪些原因可导致鼻泪管堵塞?

1、先天性因素

最常见的是小婴儿先天发育因素,在鼻泪管下口被先天性的膜组织封闭,出生后这种膜组织仍没有破裂,就会造成鼻泪管堵塞;

一般在婴儿出生后几天或几周之内,出现溢泪及眼角分泌物增多,纠提示有泪道阻塞的可能;


左侧鼻泪管堵塞

严重者,表现为泪眼盈盈、白色眼分泌物,感染后呈脓性眼分泌物;

2、继发性因素

在鼻泪管的开口处有丰富的静脉丛,当感冒或鼻炎时,炎症、水肿致鼻泪管下口闭塞,引流不畅,也容易出现流泪表现。

3、其他原因

需要排除少见而严重的疾病,如:婴幼儿型青光眼,表现为泪溢、畏光、眼睑痉挛三联征;病情进展快,需手术治疗保护视力。

三、常见并发症——泪囊炎

鼻泪管堵塞后,泪囊变成了致病菌的培养基,诱发细菌感染,继发泪囊炎、积脓,局部红肿、脓性眼分泌物等。




继发泪囊感染、积脓

四、如何治疗? 

1、保守治疗

大多数患儿能随鼻泪管开口的发育、开通而自愈,或经压迫按摩而痊愈。泪道按摩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首选治疗方法;

具体按摩方法:

①按摩前准备

首先,婴儿的父母或照顾者应剪短指甲,做好手卫生(详见本公众号《你会洗手吗?》),按照眼科医生为您示范的有效的按摩手法,先在自己身上先练习,熟练之后再给宝宝做,并准备生理盐水及抗生素眼药水备用;

②压力按摩原理

可使眼泪从泪囊中流入鼻泪管,并可提高鼻泪管的静水压,冲开鼻泪管末端的瓣膜流入鼻腔,从而缓解不畅; 需要时

③按摩方法

压迫按摩内眼角稍偏下部的皮肤(泪囊区),促使鼻泪管下口开放,每天3~4次,每遍次边压迫边按摩10下,按压后用生理盐水清洁眼分泌物,必要时配合抗菌素眼液点眼。

④泪道按摩的预后

经过泪囊按摩,大部分婴儿会好转。

有数据报道,>50%在6月龄前好转,70%在12月龄前好转,如经保守方法2周无效,需要到眼科做泪道加压冲洗,以冲破鼻泪管下端的模样组织,或者鼻泪管探通术。


按摩手法

2、冲洗、探通治疗

在6月龄后大多数会自愈;少数宝宝经上述保守治疗仍无效,就需要眼科进行根治术——泪道探通术,对下泪道进行疏通及冲洗,据统计6~13月龄的小儿95%有效,因此应尽早专科治疗;

泪道探通术:是眼科的一种治疗方法,先给宝宝滴一些局部麻醉剂,然后用点状扩张器轻轻刺穿膜状堵塞,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确认泪道是否通畅。如存在感染,还需使用抗生素滴眼剂。




鼻泪管探通、冲洗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一些父母,当医生交代病情后,无论问题大小,都表现为焦虑、烦躁,不能冷静地面对,甚至逃避问题……

其实,待你冷静下来后就会发现,事实无法改变,正确的方法就是积极地面对,尽快地去解决问题……

听从专科医生的专业建议,积极配合诊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不信你就试试看!

(图片来自网络)

(吴香兰医生原创,发表在个人科普公众号,关注下面二维码,阅读更多育儿科普文章)

0.jpg

作者简介

       从医36年,儿科副主任医师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健康160精选医生,科普之星,科学育儿科普作者。

       曾先后在儿童医院、三甲妇幼保健院从事儿内科、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的临床工作。热爱儿童健康管理事业,崇尚“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发育,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保健,强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父母科学育儿,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