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的心理健康,往往是众多家长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很多人都以为孩子是无忧无虑的。
但事实上——
中国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患一项以上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达到17.5%,其中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7%,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男孩、年龄较大的或生活在发达地区的孩子患病风险会更高。
家长该怎么判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干预?接下来,和各位家长聊一聊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儿。
1.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及情绪问题
•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好动 ; 注意力不集中 ; 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 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
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焦虑:
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恐惧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其他行为问题,如吸吮手指、咬指甲、过度依赖行为也是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与婴幼儿缺少外界环境丰富的刺激,情绪过于紧张,家庭照顾过度等因素有关。
2.如何干预?
对于一般心理行为及情绪问题采取的防治处理方法其实很多问题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当然对于家长也应主动改善教养孩子的态度。
①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过多责罚。
②重点在于从小应鼓励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提过高要求。小孩能独立完成的事,成人应少帮助,让其从中获得独立成功的经验,小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③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
④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 2-3 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 5 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从小多给小孩提供充分的、各种形式的交往机会,让小孩多与周围的人,尤其小朋友接触,不能经常将小孩关在家里。
⑤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对那些一般的问题,我们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坚持长期有步骤的应对,通过游戏、编讲故事、绘画等方式诱导孩子改善存在的问题。而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语言发育障碍、发育协调障碍、学习障碍等精神行为障碍,还需专业心理医务人员做系统的诊疗,来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