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防寒护阳气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主任医师 胡齐鸣
虽然深圳市的天气比较热,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因为受凉来医院就诊而不自知的人却比较多。如果你有下列这些症状,说明你是贪凉“中招”了。
头紧作痛昏昏沉沉的不舒服;颈项强痛,脖子僵硬,活动欠灵活;全身关节酸痛,紧束感;全身肌肉痠痛不舒;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异物感;咽痒、咳嗽或咽痒、咳嗽反复不愈;肩、背、腰部冷痛不舒;腹部隐痛不舒;腹部隐痛不舒,大便溏泄不成形:
女士经期小腹隐痛;腰骶部疼痛不舒----
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受凉了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听从我们老祖宗的“古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贪凉伤了阳气“受寒”生病了。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它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易为患,故春时应该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捂”—-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随汗泄”,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纳凉太过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冷太过易伤阳气,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贪凉饮冷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平时空调温度不要开的太低,外出乘坐公交车、地铁最好随身带一件外衣。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太低再盖被子也会受凉。如果感觉到不舒服的症状,就要想到是受凉了。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冬季热空调的温度过高也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等症状,容易感受燥热之邪。
《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调理人体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益处:
中国文化强调“阳长阴消”,“盛极而衰”,“顺势而为”,冬至是阴极,夏至是阳极,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从冬至开始到夏至是叫做“阳长阴消”,就是说从春天到夏天是“阳长阴消”的阶段。所以,在春夏阳长阴消的阶段,它主要是阳长,阳虚的人“顺势而为”,在春夏时候就要注重养阳,可以比在其它时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从夏天开始,又进入了阴长阳消的气侯,大自然的阴阳气化,是阴长阳消,在秋冬的时候,树叶也开始落了,天气也开始变冷了,阴开始长了,阳开始消,我们阴虚的人应该利用大自然的这个规律,在秋冬的时候养阴,就会比其它时候效果好得多。这就是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的原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这也正好合“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农谚。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现代人也应该借鉴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
3.保养阳气的方法:
3.1.睡好子午觉:“胆主决断”,晚上23点至凌晨1点子时,胆经最旺盛,此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间,阳气开始生发,全身气血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足了,胆经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病、胆囊炎、胆结石一类病症。因此,人在子时入睡,养好阳气,对人的一天和人的寿命至关重要。
“心主神明”,中午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盛。《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为血液循行的隧道,营血行于脉道中,全赖心的功能,使之周流全身,濡养机体。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中午吃完饭以后,要小憩片刻,不要超过40分钟为宜。适宜养心,到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如果这两个阶段不注意休息,就会加重阳气的损耗,使体内的阳气越来越弱。
3.2.饮食助阳: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升旺盛,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初春阳气升发,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姜、韭、枣、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热、大辛之品,如参、茸、附子等。春为肝气当令,肝旺则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摄生消息论》中有:“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宜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麵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在春季提倡多食含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营养学认为,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要常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元白菜、柿子椒等,寒凉油腻之品易损脾阳,应少食。
总之春季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少吃酸味的东西。因为肝主春,五味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因此春季在饮食调养方面一定要注意,宜多食甜,少食酸。春季的时候,我们的新陈代谢也是比较的强,所以饮食也可以吃一些辛甘且清淡的食物。春季食疗养生中,也是比较少食用滋补的药膳,主要是吃清淡的食物为主。
3.3.拍打按摩:背部是一身之表,又是督脉循行之处,督,有总管、总督之意。督脉与人身之阳经关系密切,具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其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贯穿全身,有护卫人体免受外邪入侵的作用。风寒入侵机体,太阳经首先受之,背部受寒,最易伤体内阳气。因此,春季尤要注意背部保暖。中医认为,人体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对背部进行全面拍打按摩,有助于经脉畅达,阳气通行,护卫全身。拍打手法是手指併拢,掌心部位中空,从肩颈眼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反覆5遍,然后双手搓热,温捂腰部,每天1次。
同时,可选择阳光充足的上午,晒晒后背,特别是大椎穴,可以获得更多的阳气。既可疏通经络,又能调节神经功能;而且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腰背酸痛,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高血压病、冠心病、肝郁不舒、呼吸系统、腹痛腹泻等,多种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倘若背部保暖不好,旧病还容易复发加重。
3.4.艾炙穴位:保健炙以养阳,阳虚体弱者,可艾炙关元、足三里、涌泉 以补脾肾之阳,而达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保养脏腑、益寿延年作用。
3.5.足浴保健:春季阴寒未净,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大,人体容易受寒,伤及阳气。人体头部及上半身属阳,且有多条阳经循行于此,所以上半身阳气较为旺盛,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强;下半身属阴,多条阴经循行于此,因此下半身阳气较上半身薄弱,对风寒抵御能力较弱,尤其是双脚,是保暖的重点,中医有“病从脚起”之说,经常用热水泡脚可助阳气。
4.养阳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4.1.“心若向阳,春暖花开”,所以一个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健康很重要。保持正能量,避免负面情绪,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4.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作息规律,小孩每天九点之前睡觉,大人最晚不能超过十点半。因为晚上11点——1点是肝经运行的时间段,肝主血,此时进入深度睡眠,既能养肝,又能补血,血气方刚,精神气足!
4.3.合理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吃饭7分饱,不喝冷饮,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室内外的温差不要太大。
4.4.晒太阳是补充阳气最简单方法!春秋季节上午从9——11点,下午4—6点,夏天9点以前,冬天则是正午前后晒太阳最好!
4.5.晚上睡觉时间吹空调温度不要太低,开到26-28度,以不出汗为度。“病从脚起”注意足部保暖。
4.6.经常颈肩背、肌肉痠痛不舒的人,外出时备一件长袖,公交车、地铁上温度低时及时加衣,注意颈部的防寒保暖,不要枕“竹、石”制品的枕头以避免受凉。
4.7.频繁咽痒、咳嗽反复不愈时穿带衣领的衣服,或围一条丝巾减少咽喉部的冷刺激。
4.8.一旦出现受凉的症状,喝碗热粥、姜汤、冲个热水澡、泡泡温泉,热水泡泡脚,身上出点汗,或用疏风解表散寒的紫苏叶、葱白、生姜、红糖煮水趁热喝,出点汗,也有助于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