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英年早逝”所想到的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主任医师 胡齐鸣
最近朋友圈里都在谈论杰出校友“英年早逝”的事:2022年 5月11日北京某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刚过完43岁生日,因重症多发性脑静脉窦梗死,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英年早逝”没有留下遗言------
药学专业、高校履历、备受期待的最年轻院长,在医院管理和科技发展方面刚刚施展一番作为,4月28日在开会中出现症状,坚持开完会回到家眼眶、脖子疼的起不了床;5月1日当天仍在和工作人员讨论科技创新的相关规划,因头痛加重而就诊,做磁共振检查时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接受手术治疗;5月3日见到妻子还劝妻子“不必陪床”,“休息休息也好,正好捋捋思路,想想手头的科研项目等工作”,然而回到家中的妻子很快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病情急变,接受第二次开颅手术-------
做为一名从事临床工作40多年的医生,来深圳每天接诊不同的病人,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深圳的年轻人,生活作息太不规律了:工作上早出晚归,一天路上的通勤时间要二个小时甚至更多,平日的一日三餐都是“点外卖”,晚上的休息时间甚至是凌晨3点钟以后。
有一次接诊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老师来看“失眠”,仔细询问病情:近来连续上班要到夜里12点钟还没有回家,凌晨2、3点钟还没有休息,早上七点钟就要到校工作;一天困倦的睁不开眼。
其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相适应,“日出而做,是落而息”,一日之内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在相应调整而与之适应。“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一日之中,子时午时是两个极端,“子后阳气升,午后阳气降”,子时一阳初生,阳气始发,宜大睡;午时阴气衰弱最宜小憩。我们每天不仅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同样的睡眠时间不同的时间段效果也会不同!就象“季节”、“时令”一样:“春寒水暖鸭先知”,“立秋”节气前后一天的时差,所种的庄稼收成差别也非常显著。
人的生活还有“生物钟”现象的,早上6点钟按时起床,定时蹲厕排便,按时早餐,上午工作,午餐后小憩一会,以饱满的精神应对下午的繁忙;下午下班后可以适当体育活动后晚餐,洗澡、休闲、放松,晚上11点钟以前按时上床准备睡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智者之养生也,必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形寒饮冷伤肺,大饱伤脾,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养生还与饮食“五味”,“四时”节令,甚至风向方位密切相关。还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适当摄入,生活起居上,按季节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物,适当锻炼。顺乎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保证,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工作再忙也不能长期占用休息时间,过度透支青春,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会加速“折旧”甚至“琴弦绷断”的时候。人间是没有后悔药可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