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维生素、微量元素谈中医养生
胡齐鸣 深圳市宝安 邮编 518102
[摘要] 维生素、微量元素是人体某些生物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是体内某些激素的组分,参与多种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调节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对人体免疫功能、生殖、神经系统发育及抑制机体组织癌变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阐述维生素、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联系中医的辩证施治,在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的同时,提供了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充,从而改善了生物酶活性,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正常发挥和人体健康提供了保障。
Vitamins and microelements are the components or activators of some biological enzymes (or) cofactors in the human body, are the components of some hormones in the body,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material and energy metabolism processes, and regulate a variety of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t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human immune function, reproduction,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nhibition of canceration. Through expounding the influence of vitamins and microelements on human health, combining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nutrition supplement of vitamins and microelements while regulating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of Qi and blood in Zang Fu organ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biological enzyme and provide material guarantee for the function of cells, groups, organs and human health.
[关键词] 维生素 微量元素 中医养生 营养补充
[中图分类号] R45
人体的营养健康不仅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和钾、钠、氯、钙、镁、磷等宏量元素有关,与维生素、微量元素也有重要关系。营养不良既包含因膳食三大物质供给不足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也包括因钾、钠、氯、钙、镁、磷等宏量元素和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膳食不平衡而引起的营养失调。很多维生素参与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过程,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利用。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可引起代谢失衡,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大多数维生素是某些生物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现已经发现的维生素有20多种,其中维生素A、D、C、B1、B2、PP、B12、叶酸等八种对人体物质代谢尤其重要。
生物酶学的发展,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及微量元素不足引起的营养问题日益重视。人体营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铜、铁、锌、铬、钴、锰、钼、钒、锡、硒、矽、氟、碘、镍等14种;硼、溴、铝、铅、镉、金、钛、铋、珈等皆在体内发现,但不是人体组织的比较恒定成分,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
1.维生素缺乏时的临床表现【1】:
1.1维生素A缺乏时主要临床表现:食欲缺乏、皮肤干燥、鳞皮,躯干、四肢伸侧毛囊丘疹、眼干、角膜软化或夜盲,生长发育受限、生殖力下降甚至无精子生成、骨膜过度生长、视神经萎缩、免疫功能下降等。
1.2维生素B1缺乏时主要表现:脚气病。急性脚气病者心脏增大、心肌纤维肥大有变性,常见有运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胀痛、心动过速、水肿,急性心衰常突然发生。神经系统: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起病以下肢多见,针刺样、袜套样分布,肌肉酸痛,以腓肠肌最著,当疾病发展相继累及腿部伸屈肌时,足、趾下垂症发生。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变慢,食欲减退。
1.3糙皮病,又叫烟酸(尼克酸)缺乏病。皮肤暴露部位、肢体受摩擦处皮肤增厚,过度角化,肤色棕黑,鱼鳞化。神经系统有烦躁、焦虑、抑郁、失眠及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炎症状,本病常与脚气病、核黄素缺乏及其他营养缺乏病同时存在。消化系统以舌炎和腹泻最显著。
1.4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引起外生殖器、舌、唇、口角综合症。一般表现为皮肤干燥,最突出的为阴囊炎,其次为舌炎、唇炎、口角炎,无特异性。重者伴有咽炎、喉炎声嘶或者吞咽困难。
1.5维生素C缺乏病又称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后数月,患者感倦怠、全身乏力、精神抑郁、多疑、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轻度贫血、牙龈肿胀、出血,并可因牙龈及齿槽坏死而致牙齿松动、脱落,骨关节肌肉疼痛,皮肤瘀点、瘀斑,毛囊过度角化、周围出血。小儿可因骨膜下出血而致下肢假性瘫痪、肿胀、压痛明显,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半屈,足外旋,蛙样姿势。维生素C缺乏直接影响胆固醇转化,引起胆固醇增多,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1.6维生素K缺乏: 轻度缺乏在临床上可无出血现象,当浓度降低至正常35-40%时,在损伤处如创口、溃疡面、针孔及刷牙后往往呈渗血。若浓度下降至正常15-20%以下,往往可以出现自发性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受压部位青紫、血肿、甚至血痰、黑便等。大量血液丧失或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维生素K对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大剂量维生素K还可降低动脉硬化危险。
1.7维生素D缺乏病是由于日晒少、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及需要量增加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骨软化症(osteomalacia)。维生素D还具有调节皮肤、大肠、乳腺、心、脑、骨骼肌、胰岛B细胞分化等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
1.8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都可以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等,以舌炎最为突出: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伴疼痛,俗称“牛肉舌”。维生素B12缺乏常伴有神经系统表现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周围神经炎、亚急性或慢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叶酸缺乏可引起情感改变,补充叶酸即可消失。叶酸缺乏还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生成和高血压的风险。
1.9维生素E缺乏时,男性睾丸萎缩不产生精子,女性胚胎与胎盘萎缩引起流产,阻碍脑垂体调节卵巢分泌雌激素等诱发更年期综合症、卵巢早衰。
综上,维生素不仅提供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影响多种生物酶的活性,同时也是许多氧化酶的催化剂和辅酶的组成成分,广泛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参与人体多种激素的合成,对人体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运动系统的功能都有广泛的影响。维生素、微量元素还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对维持细胞及上皮组织生长、分化、修复,促进早期恶变细胞修复、回转起重要作用。
2.微量元素缺乏临床表现【2】:
2.1缺铁: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铁造成血色素降低,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匙状指(反甲)、食欲减退、恶心、便秘、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2.2缺锌:锌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有重要作用,促进胎儿及儿童身体及智力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促进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精子的生成。锌也是合成胰岛素的必需元素。锌是视黄醛酶的组成部分,缺锌时暗适应能力下降,生长发育停滞,性成熟障碍,免疫功能及伤口愈合能力下降。
2.3缺铜:酮促进铁的利用,维护造血功能,促进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胶元纤维生成和抗衰老作用。缺酮引起贫血、肝脾肿大,因缺铜后骨质中胶元纤维合成受损、毛发异常、视反应迟钝、精神运动系统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脂溢性皮炎,浅表静脉扩张。
2.4.氟:氟主要集中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其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氟对造血功能影响,缺乏时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参与与钙磷代谢,增强骨骼的强度。适量的氟对哺乳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十分必要。有研究发现,缺氟动物生长发育迟缓,生殖能力降低,甚至发生不孕。
2.5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缺碘时,甲状腺素合成原料不足,使甲状腺细胞活跃性增生,导致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缺碘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还可导致“克汀病”俗称呆小病。成人缺碘造成甲状腺机能低下,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性降低;碘过量,可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碘致甲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碘过敏和碘中毒。
2.6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该酶是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在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及预防多种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硒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来维持机体生长发育与代谢。硒缺乏能加重碘缺乏效应,使机体处于甲状腺机能低下的应激状态。补硒除了可明显降低某些癌症(如前列腺癌、肺癌、大肠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40多种疾病的危险外,硒还具有抗衰老作用,能使实验动物延长寿命。
2.7钴缺乏: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钴缺乏实际上表现为维生素B12缺乏的一系列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与食物中缺钴也有关系,碘缺乏时钴能激发甲状腺活性,对抗碘缺乏的影响。
2.8缺钼使磺嘌呤氧化酶活性下降,患痛风、肾结石的机率显著升高;缺钼会使机体对硒的吸收能力受影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易患心血管疾病和克山病。钼还有显著的防龋齿作用,钼过量会出现睾丸萎缩、性欲减退、脱毛、软骨、贫血、腹泻等病变。
2.9缺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可调节胰岛素及其受体的作用,增强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对糖、脂、蛋白质代谢起重要作用。铬参与脂代谢,加速脂肪氧化,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的含量,预防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缺铬会引起机体血浆渗透压改变,进而导致眼晶体渗透压改变。
2.10钒有助于脂肪和胆固醇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造血功能,维护心血管系统和肾脏功能的发挥,促进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并有类胰岛素样作用,缺乏可表现为水、钠潴留、动物生长迟缓、血脂增高、人体缺钒会影响糖类代谢,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受精率降低。
2.11锰参与人体糖脂蛋白质代谢、生长发育、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缺乏:运动神经功能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糖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症发病增加;多聚糖合酶、半乳糖转移酶活性下降,从而造成骨有机质形成不佳和骨骼畸形,易患骨质疏松、生殖功能紊乱、手足抽搐等。
2.12镍水平降低可引起机体代谢变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镍能激活胰岛素,这一点与铬的作用相似,缺镍缺铬可减弱胰岛素活性,糖利用障碍,血中脂肪及类脂质含量升高,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缺镍动物表现为生长抑制、糖尿病、贫血、肝硬化、尿毒症等。镍过多可使人中毒,头发变白,
3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
3.1.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我国主要发生在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过渡地带上。东北急性型患者发病多在寒冷冬季,西南地区则以炎热夏季为好发病季节。可能与水土、营养、感染等因素有关。
3.2.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以缺碘、导致甲状腺肿物质或酶缺陷等原因所致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可为地方性或散发性,一般不伴有甲状腺功能改变。
3.3.克汀病:俗称呆小病。由于缺碘导致的痴呆、身材矮小、反应迟钝、怕冷,多伴聋哑症。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出现一系列代谢障碍,致使骨骼、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阻滞。也可能是由于甲状腺摄取或转运碘障碍,过氧化物酶缺陷导致酪氨酸碘化缺陷。
3.4.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和关节系统,以软骨坏死为病理特征,使管状长骨发育障碍。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和变形,伴肌肉萎缩和运动障碍。在国外见于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和西北地区。大骨节病患者如果离开疫区,一般症状可减轻或延缓发展,轻者甚至可以痊愈。非病区的健康人迁入病区后也可得病。
3.5.H型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叶酸现象。而高血压和高Hcy血症在脑卒中的发生上具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其结果导致脑卒中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4.现代营养学对健康的认识:
维生素、微量元素也是构成人类健康的重要保证。研究发现,河南省的林县【3】,胃癌、食管癌高发,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当地居民喜食发酵腌制食物,饮食结构单一,营养不均衡,而且饮食摄入中缺少具有防癌作用的营养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世界首次大样本营养干预试验表明:要想满足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物质,应该每日饮食要达到每日25种以上食物。同时专家提醒,不要单一营养素吃太多,达到营养均衡即可。
功能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的能量代谢都来源于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与生物酶的催化作用密切相关。线粒体生物酶的催化作用离不开生物酶和辅酶的组成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生物酶活性良好发挥,对基因表达、细胞信号及信息传递、线粒体生物能量等过程产生影响,是机体功能最大化的保障。
导致疾病的原因:“一是得不到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细胞功能得不到及时的恢复,或是受到不需要的物质毒害”。即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源:材料不足、过度疲劳、和毒素积累。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日常饮食中的化学元素不足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要针对特异性的病因进行个性化干预治疗,补充恢复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甚至治愈疾病。
饮食营养是当今所有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根源。饮食营养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强大的工具。今天膳食中不仅缺乏人类遗传和进化发展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含有过多之前饮食中所不包含的元素成分,加重了胰岛素抵抗的倾向及甲状腺、肾上腺及性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功能障碍。衰老是应激和劳损、损伤和感染、免疫反应衰退、营养失调、代谢障碍、疏忽和滥用药物积累的结果。
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所导致的细胞、组织、器官功能失衡是否与中医的气血阴阳失衡有某种内在联系?中医的辨证治疗疾病,消除临床症状的同时,是否调节“补充、纠正了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不足或缺乏造成的功能失衡”?
在交通、物流极不发达的古代,每个人的活动范围很少超出40公里(人力一天步行的距离),所吃食品也仅限于自己土地里的产出。“人到七十古来稀”,是否与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有关联?千百年来食品只为解决“饥饿”而不是补充人体对营养素的全面需求------
中药自古强调“道地药材”方能保证疗效,是否因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之不同?现代种植药材药效降低是否与植物生长年限和土壤元素缺乏有关联?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影响因素:生活方式60%,遗传因素15%,社会因素10%,医疗因素只占8%,气候地理因素7%。认为全面平衡的生命元素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疾病。中国科学院徐恒泳教授认为,导致现代疾病猖獗的原因不仅是饮食中缺乏人体必须的营养素,还包括土壤中矿物生命元素的流失。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作物生长无法获得或只获得少量对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最终导致人体的合成障碍、代谢障碍等问题,从而引起一系列人类疾病”。绿色有机农业是拯救我们健康的唯一出路,有机食品是我们的救命良药。
5.医学应该何时介入人类的健康管理?
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管理,依据生理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组织器官功能出现实质性损害;注重对已经发生疾病状态的治疗。其实人体在出现生理生化指标异常之前已经有一个漫长的营养失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补充营养或祛除毒素就可以不致于发展到疾病状态。
中医对疾病的管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一是注重对五脏进行补泄,泄有余而补不足,即使是健康的五脏也需要进行补充宣泄,来达到“平衡”;二是对未病的脏腑进行维护,来影响已病脏腑的康复——五脏六腑密切相关,防止疾病传变;三是对已病的脏腑进行及早的治疗,防止病情加重。毒药祛邪;养病、调理不足用滋补类药物。中医治病强调个性化治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只要有临床症状和不适就有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就需要调理,“补不足而损有余”达到“阴平阳秘”的目标。同一种疾病,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生活饮食习惯、体质特点、临床表现、地域特点、季节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疾病如果有相同的脏气血阴阳失衡的原因也可以用同样的治疗方法。经常性负面情绪是很多疾病的诱因,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损伤。
这种辩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是否与纠正了身体的营养失衡有关?
《黄帝内经》“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谨和五味”;“智者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张饮食多样化、顺应自然、节制饮食的同时,强调饮食要顺应四时季节变化,“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过度贪图反季节食品、加工食品、快餐食品,有违自然规律的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凸显。
现代医生诊治疾病专注于化验指标的异常,却忽视病人日常生活的细节、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不同对疾病的影响;治疗疾病几乎千人一面,过于强调共性而勿略个性;化学药物治疗的基础是“对抗治疗”,并没有纠正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身体失衡的本质,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可能因需要长期用药,产生化学药品受体阻断的一系列毒副作用。
疾病的防治是全生命周期的工作,要在胎儿时期就增强防病的意识,有效控制胎儿的出生体重,不要生出高风险儿。生命早期的营养、压力及环境毒素影响基因表达模式,对中年时期的各种功能产生综合影响,增加发生某些慢性疾病的风险。青壮年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吸烟、过量饮酒及含糖饮料,营养均衡,良好的心态和作息,又是减少目前中老年人流行的代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的前提。
中医辨证施治并非是“安慰剂”,而是有坚实的营养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千人千面”的处方也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它纠正了营养物质缺乏导致身体营养失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