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曲张,要注意什么?

马拴林医生 发布于2021-05-20 09:54 阅读量6846

本文由马拴林原创

什么是大隐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皮下浅静脉,在足背内侧起自足背静脉,在下肢内侧上行,直至腹股沟处。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小腿内侧,严重的可向上扩展,直达大腿内侧,甚至全下肢都可看到迂曲成团的曲张静脉。这部分病人的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发生在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因此叫大隐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的迂曲扩张,严重者如“蚯蚓状”外观,早期可仅有外观上的改变,或久站后小腿酸胀感,晚期则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小腿水肿、皮肤色素沉着、脂质硬皮病、淤积性皮炎、慢性湿疹、慢性溃疡经久不愈(俗称“老烂脚”)甚至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病因:大隐静脉曲张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是静脉曲张的一种。引起大隐静脉曲张的原因是遗传。长期站立工作,特别是重体力劳动,是该病的诱因。大隐静脉曲张发病机理是大隐静脉瓣膜处瘤样扩张,使下肢浅静脉与深静脉汇合处的瓣膜失去“单向阀门”的作用,下肢血液回流障碍,静脉血液倒流,大隐静脉瘀血,使静脉迂曲、扩张大隐静脉曲张。大隐静脉曲张早期表现为下肢浅静脉呈蚯蚓状淤曲扩张,站立时患者酸张不适和疼痛,行走或平卧位时消失。病程进展到后期,下肢皮肤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营养障碍,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形成。尤其是足背、踝部、小腿下段,严重时或外伤后皮肤溃烂,经久不愈,俗称“老烂脚”。

早期的症状是:长时间站立后,腿酸胀不适,容易疲劳、乏力;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时症状较轻,工作忙碌一天后,晚上症状加重;有的患者在足踝内侧会有麻木和轻度的疼痛感;双小腿有类似蚯蚓状蓝色的曲张静脉团块。

后期的症状是:双腿长时间站立后酸胀很重,甚至影响工作;双小腿布满曲张静脉团;出现足踝的湿疹、溃疡,由于静脉曲张发展到中晚期出现足踝部的溃疡。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是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静脉曲张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因重力作用导致下肢静脉压增高所致,本质上就是一个物理问题,因此物理治疗也是下肢静脉疾病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具体的方法包括:抬高肢体,弹力绷带包扎,穿弹力袜和气囊脉动挤压泵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较便宜的弹力袜,但其压力往往不符合要求,而且不用多久容易松弛而起不到效果,从性价比看专业医用袜还是高一些 注意避免使用仅能裹紧小腿肚的弹力套来治疗静脉疾病,它可加重踝部静脉淤血而更容易形成溃疡。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增强静脉张力、改善静脉通透性、减少渗出。药物作用可以明显缓解静脉淤血引起的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静脉淤血。药物治疗可以选择静脉易康等中药产品。中药虽说见效稍慢,但是药性温和,无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中药治病,标本兼治,不会复发。但是见效稍慢。

3、手术治疗

也是主要的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静脉曲张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去除或者闭合病变的静脉,因为这些静脉内瓣膜已经破坏,血液倒流,不仅起不到正常回流血液的作用。手术治疗的经典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该处为最主要的反流点)主干抽剥加曲张分支静脉剥脱。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包括激光、射频、微波和硬化闭合等,其基本原理是将原本需要手术剥除的静脉通过物理热力(激光、射频、微波)或化学(硬化)的方法,使其闭合,达到阻断静脉倒流和死循环的目的。

4、硬化剂治疗

注射封闭--所谓“打针”指的是局部硬化剂注射、封闭血管。

5、血管外雷射或脉冲光

和去除斑点的雷射美容原理一样。优点是只需局部麻醉,治疗时间短,疼痛低,伤口相当小,不会留下难看疤痕,可立刻行走。

预防和注意事项

1、抬高腿部和穿弹力袜:抬高双腿使体位改变,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要选择弹性较高的袜子(医用),在每日下床之前,将双腿举高慢慢套入。弹力袜的压力能改善且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2、坚持穿循序减压弹力袜,请于每日早起下床前即穿上弹力袜。外出工作、活动时穿着医用弹力袜。

3、保持弹力袜之清洁,并注意其弹性功能是否改变。当弹力袜失去弹性之时应立即更换。

4、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及负重;静坐时间超过1小时时,适当进行踮脚尖等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5、休息时抬高下肢,比如将床腿垫高,或者利用软枕垫高小腿;应养成一日数次躺下将腿抬高高过心脏的姿势,如此可促进腿部静脉循环。

6、不可使用40°C 以上的高温水长时间泡脚。

7、保持脚及腿部清洁,并避免受外伤造成皮肤破溃。

8、保持正常体重不能超重,因过重会使腿部静脉负担增加。

9、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行走,行走可以发挥小腿肌肉的“肌泵”作用,防止血液倒流的压力。

10、一定要戒烟,因吸烟能使血液黏滞度改变,血液变黏稠,易淤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