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能提供什么“情绪价值”

吴驻林医生 发布于2024-12-11 09:45 阅读量242

本文由吴驻林原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各种竞争、工作压力不断增多,使得心理应激源不断增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许多疾病(如肿瘤、消化疾病等)也通常有焦虑抑郁、焦虑的伴随发生。因此,情绪(情志)疾病的治疗成为了社会群众所关心的内容。

  抑郁、焦虑等情绪疾病通常属于中医肝郁的范畴。相信不少患者在中医门诊就诊时有被医生诊断为“肝郁”的经历。肝郁,又叫肝气郁结,如同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隐形炸弹,干扰着人体的多个脏腑,最终导致各类健康问题,如肝炎、胃肠疾病、失眠、心悸胸闷、慢性疼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甚至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中医常说的肝不是大家平时所说现代解剖的肝脏器官,有更广泛的含义。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具有调节人的精神情绪活动的功能,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就像树木需要适当修剪枝叶,才能使树木生长得更好,保持健康、美观。

  从中医角度看,肝郁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运行,最终造成气血不畅、气机郁滞。当个体出现情绪低落、或易怒喜哭、焦躁不安、胸胁胀痛、咽喉似有异物梗阻感觉、胸闷心慌、失眠,女性月经前乳房胀痛等表现时,那就得注意有肝郁的可能。

  那么,中医能对此类情绪疾病能提供什么“情绪价值”呢?中医药以其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的优势在临床中有较好的疗效,受到许多患者的认可。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可通过针药结合的方式来调节全身的气血、脏腑等多方面的功能,最终起到调畅情志的作用。例如,临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药物,配合太冲、行间、肝俞等穴位的针灸治疗,从而达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作用。因气郁经久不愈,出现肝郁化火、肝郁脾虚等证型时,可应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与针灸穴位。

  此外,在对付此类情绪疾病时,患者在平时还可以尝试食疗,如服用绿萼梅花、玫瑰花、月季花等茶饮,该类花茶也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郁功效。同时,患者也要学会管理好情绪,毕竟治病是一个医患合作的过程,自己可采取情绪转移法,多寻找能让自己心情舒畅的事情做,而家人、朋友的关心理解与支持也不可或缺。通过中医以及其他手段的综合干预,可远离情绪(情志)疾病的阴霾。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