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饭竟然是个难题!!!

李洁医生 发布于2023-10-23 09:57 阅读量1725

本文由李洁原创

       

       当宝宝出现不想进食,食量减少,对食物失去兴趣,甚至抗拒进食,看到食物表现出恶心、呕吐等严重不适,伴有面色蜡黄、形体偏瘦、身高偏矮、疲倦乏力、反复呼吸道感染,各位宝妈就需要重视,这些都是宝宝厌食的表现。


       儿童厌食目前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厌食症: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九版)》

        

       宝宝在1岁以后饮食习惯会多变,产生对食物偏好,对于喜欢的食物就非常热衷,对不喜欢的就完全拒绝。同时,宝宝喜好可能随时出现变化,非常喜欢的食物突然变的完全拒绝。这些对食物的拒绝容易影响家长的判断,认为这是宝宝开始厌食。

       这里家长需要知道,挑食是对吃饭这件事没有排斥、抗拒的心理,只爱吃几种食物,别的食物都不爱吃,或者说只喜欢用某种烹饪方式做出来的食物;厌食是食欲下降或者不想吃饭,原本爱吃的食物也不喜欢了,且每次进食量特别少,如果强行喂食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

        例如,宝宝出生时为早产儿(<37周)或低体重儿(<2.5kg),这些孩子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薄弱之儿。加上儿童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后天喂养就容易出现儿童脾胃功能的异常,也就是容易出现消化系统问题。

1.辅食添加不及时。

       婴儿对辅食的添加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4-6个月时,食物质地敏感期在6-7个月,若在此期未给予各种味道、各种质地的食物,婴儿往往在1岁后拒食新口味和不同质地的食物,造成偏食和食谱单调。有研究发现婴儿期日夜频繁喂乳、断乳年龄过大、加辅食年龄太晚、品种和方式不当可使小儿在1岁左右发生厌食。

2.未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1岁以后,根据生长发育需求和活动量的变化,宝宝会出现饮食习惯多变且无法预料。吃饭这件事很容易变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很多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进而产生反作用,引起孩子逆反。2岁时为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开端,家长若仍保持儿童单独进食,且进行喂养,而非孩子自己“手抓式”进食,这样喂养方式会大大减少儿童对食物的兴趣。3岁以后孩子容易出现挑食,比如拒绝吃蔬菜,很多家长会按照儿童偏好准备食物,或者用零食诱导儿童进食,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都会逐渐成为厌食的导火索。

3.饮食结构不合理,片面高糖、高脂饮食。

      孩子进食过多的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者滥服补品,超过脾胃正常运作的能力,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孩子为“稚阳”之体,很容易生病,大多数疾病都可导致儿童的食欲下降,也就是说脾胃容易被其他疾病累及。病中服用的一些药物,若过于苦寒或者温燥,均损伤脾阳胃阴。病后未能及时调理,会使脾胃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儿童受到强烈惊吓、进入陌生的环境、家庭出现变故,都会影响情绪,使食欲降低。在吃饭时被父母责备、批评,或者家长反复诱导、威胁手段强迫喂食,会造成孩子焦虑、紧张、压抑、反抗的情绪,这是最常见引起厌食的原因。家长对儿童过于骄纵,一旦未满足儿童所求,也可致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木乘脾土而犯胃,形成厌食。



        长期厌食最常见并发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体重不长或下降,身高不长或者身材矮小。机体在长久缺乏营养素供给条件下,儿童免疫系统必然会出现紊乱,容易发生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最常表现为反复感冒、发烧,咳嗽或反复呼吸道感染。




1.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4个月内婴儿最好采用母乳喂养,之后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应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辅食为主,不要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

      1岁后孩子饮食习惯会出现多变,他们可能会突然吃的很多,也会一点都不吃,我们不需要强迫他们进餐,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变换饭菜口味,注意荤素、粗细、干稀搭配。如果孩子拒绝所有食物,我们最好将饭菜保存好,等他们饿的时候再给予。这里需要强调,千万不要在孩子拒绝吃饭后给吃饼干或者糖果等零食,这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2岁时可定时按顿进食,一般可分为一日三餐加一两顿点心,适当控制零食,饭前不能吃零食,让孩子和家庭成员坐在一起用餐,这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开始。

       3岁后与家人一起用餐,会被孩子当成一种愉快的社交活动。同时,孩子会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只要选择的食物不过甜、过咸或过分油腻,家长就不要反对,可建议儿童尝试少量未体验过的健康食物,但不能强迫,或用哄劝、引诱等手段作为进食的交换条件。如果出现严重挑食,比如拒绝进食蔬菜,家长仍要每日坚持给他这种食物,久而久之,孩子会改变观点,慢慢喜欢上喜欢,逐渐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

2.适当运动,保持愉快的进食情绪

       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适当的运动可促进食欲,但避免饭前30分钟参加剧烈的运动。为孩子提供舒适、清洁的进食环境,会使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同时,吃饭时需要孩子们注意力集中,避免采用讲故事、看电视或者哄劝、引诱等方式。

3.纠正微量元素缺乏

       很多厌食患儿的家长会盲目的给孩子补锌,这里需要明白,缺乏是需要补充的,不能乱添加。若有缺锌,可口服葡萄糖酸锌:每日1-1.5mg/kg,分2次口服。

4.避免乱用药物及保健品

       儿童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为各器官功能都未发展完善,易受病毒、微生物等的侵害,若父母滥用药物导致孩子机体功能失调,或为提高免疫力而使孩子过多摄食维生素类保健品、补品等,都可引起儿童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厌食。



 1.中药汤剂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孩子就会有食欲,食入的水谷就能变成精微物质被吸收,孩子的气血就越旺盛,身体也越健康。但儿童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当脾胃运作失常,食物吃进去就容易形成积食,还就会有口臭、流口水、舌苔厚、喜欢吃重口味食物、便秘等不适。长久地脾胃功能减退,气血及精微物质不足以濡养机体,难免出现面黄肌瘦、体倦乏力、身高体重不达标、吃的少,还容易反复生病。

       儿童厌食病位在脾胃。病程短,患儿表现为吃得少,食而乏味,饮食稍多即感腹胀,体重不增或稍减少,舌苔薄腻,多为脾失健运;病程长,患儿表现为吃了不能消化,大便稀溏,并伴面色缺少光泽,乏力多汗,形体偏瘦,舌质淡,多为脾胃气虚。患儿若有吃得少但饮水多,口干舌燥,大便干或便秘,舌红少津液,舌苔稍或花剥,多为脾胃阴虚;患儿若厌食伴有嗳气、急躁,多为肝脾不和。治疗上多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具体治疗仍需辨证使用药物。

2.小儿推拿

      中医治疗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开具中药治疗,同时配合小儿推拿,这里简单介绍几招治疗儿童厌食的常用的推拿手法:

补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

操作:将患儿拇指微屈曲,自指尖到指根方向直推,100-3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揉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家长指端揉大鱼际之中点,100-300次。

作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运内八卦

定位: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运(即从乾卦1运至兑卦8),运的感觉为接触皮肤,又不产生压力,又像是悬空,想象八卦那种柔和感。

作用:顺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形滞销食,常用于纳呆、乳食内伤等病症。


分腹阴阳

定位:儿童腹部,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作用:分腹阴阳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小儿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捏脊

定位:后背正中,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由下往上提捏孩子脊旁1.5寸处3-5遍,每捏3次向上提一次。

作用:捏脊多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



3.中医药膳食疗

       我院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观察,针对容易厌食儿童订制日常食疗煲汤料,方便日常使用,有需要的宝妈宝爸可以来开取。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