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睡8小时
为什么有的人睡醒后神采奕奕
有的人却萎靡不振
问题可能出现在你的睡眠“深度”上
睡眠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项生理活动,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人们通过睡眠恢复自身的状态,从而应对平时的工作和生活。
近日,首份《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发布显示,我国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逐渐攀高。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尤其是在感冒的情况下,40%的人群出现睡眠质量差的问题。
如何精力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呢?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睡眠问题
#01失眠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夜间容易醒、多梦、早睡、醒后感觉乏力或白天犯困等。
#02嗜睡
通常表现为睡眠时间变长或发作性睡眠。睡眠时间延长,一般指夜间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但白天仍然犯困。发作性睡病是在需要十分清醒的场合下突然入睡,个人无法控制。
#03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反复出现睡眠时间长短不恒定,比如之前固定时间入睡,但最近出现入睡时间提前或延迟。
#04异态睡眠
一般表现为梦游、夜惊、梦魇等,部分还可伴有打鼾、磨牙、多汗、讲梦话等。
失眠的人群
正在被慢性病盯上?
《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也揭示了关于睡眠障碍与慢性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睡眠问题引发的慢性病发病率前三高分别是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
分析显示,与晚8点~10点上床睡觉的人相比,晚上10点以后睡觉的人全身肥胖和腹型肥胖的风险均增加20%。
与每晚睡7~8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肥胖和腹型肥胖风险分别增加27%和16%。
另外,失眠会导致植物性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
成年人如果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高血压的患病率将成倍增加。
睡眠时间不足,会使机体产生更多的内源性葡萄糖,并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因此失眠的人更容易得上糖尿病。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01
研究认为,睡眠能力取决于三方面因素——睡眠压力、节律、心理与生理“觉醒”。
睡眠压力:人们在白天的清醒状态积累“睡眠压力”,在夜晚感到昏昏欲睡,但科学家们目前尚未明确睡眠压力的物质构成。一般来说,睡眠压力越大,睡眠的驱动力越大。比如,白天打盹时间过长、在不合理的时段喝咖啡、喝茶等兴奋性饮料,睡前“光暴露”等,都会降低人的“睡眠压力”。
节律:稳定的节律至关重要,主要通过规律的光暴露、规律的饮食、作息等实现。
心理与生理“觉醒”:睡前放下工作、注意睡前心情,避免在床上工作、长时间耍手机等容易产生唤醒的刺激;睡前冲个热水澡,或者喝一杯热牛奶。
如果以上方法还是不能提高您的睡眠质量,通常建议做一个:睡眠监测来确认引起您失眠及睡眠质量差的原因。
什么是睡眠监测?
02
多导睡眠监测(PSG) 是指整夜在医师的值守下同时采集、记录和分析睡眠状态的多种生理信号,包括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口鼻气流、呼吸努力、氧饱和度、体位等多项生理病理性参数,是进行睡眠疾病诊断和精神疾病鉴别的技术。多导睡眠监测可以辅助医生对相关睡眠障碍做出诊断并评定治疗效果。
睡眠监测适应症有哪些?
03
(1)睡眠相关呼吸紊乱疾病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
(2)评估由于异态睡眠引起的睡眠中的行为;
(3)与多次小睡试验(MSLT)一道诊断发作性睡病或嗜睡症;
(4)睡眠相关呼吸紊乱病人持续正压通气(CPAP)时,滴定或校准CPAP压力水平;
(5)用来确认为什么睡眠紊乱的治疗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