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经济负担重及对社会和家庭危害大的特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脑卒中,每6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因为脑卒中死亡或永久致残。
近年来,卒中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这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中风可防可控可治,让我们从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开始!
01 熬夜、睡眠不足
睡眠时间短、经常熬夜是青壮年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睡眠时间成“U”形改变。睡眠时间>10h,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睡眠时间<6h,脑卒中患病率明显提高。当前我国青壮年人群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睡眠不足会诱发青壮年的脑卒中发病率。
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也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导致精神紧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卒中急性发作。
03 情绪激动
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时往往容易突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请大家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不爱喝水的人,身体会缺乏水分,血液往往会比较黏稠,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尤其是夏季,人容易出汗,身体里的水分流失严重。别等口渴再喝水,可以在床头放一杯水,在睡前半小时和晨起时喝几口。
05 重口味饮食
高盐饮食是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可诱发中风。而高糖、高脂饮食也不利血管健康。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脑、肝、肾,蛋黄、鱼子、蟹黄、奶油及其制品。
06 吸烟
吸烟是全球公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的人组织因子升高,组织因子是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跨膜单链糖蛋白,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易造成脑血栓。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吸烟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增加近2倍。吸烟者卒中死亡率增加2倍,而卒中致残的时间延长11年。研究证实,被动吸烟可使所有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30%。戒烟能降低卒中风险。
07 饮酒
脑卒中与饮酒量成正比,持续饮酒的人中风发病率可增加40%。大量饮酒可导致高血压等疾病,同时高血压可造成血管壁增厚,管腔内狭窄;同时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造成脑血栓形成,长期饮酒也会促进动脉硬化。最安全的饮酒剂量是0。
08 体力活动减少
多项大型研究证实,缺乏锻炼的人,血液循环和脂肪代谢缓慢,易造成缺血性脑卒中,还可增加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显示,缺乏体育运动可使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2.7倍,经常进行体力活动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风险较平时不运动者降低25%~30%。
推荐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每静坐1小时站起来活动几分钟;建议健康成年人进行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持续约30分钟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建议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在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锻炼(如太极,散步等)。
09 肥胖(或腰围过粗)
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不仅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易增加患癌风险。肥胖导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上升,分别是正常体重的3.0倍和2.5倍。腹部脂肪聚集对健康伤害最大,男性腰围建议不超85厘米,女性腰围不超80厘米。
研究表明,BMI值为22~25 kg/㎡时,脑卒中的发生率最低。当BMI>25 kg/㎡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与BMI呈正相关关系。
10 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呼吸暂停是指睡觉时的病态“打鼾”,可引起血压忽高忽低的波动,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11 饮食不规律
三餐饮食时间不规律,早餐次数较少、外卖或餐饮次数较多均是青壮年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外卖或餐饮食物多为高盐、高油脂类食物,易诱发脑卒中。长期高脂饮食增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的风险,并加重脑卒中病情。合理安排作息、规律进餐、减少外卖或餐饮、减少烧烤煎炸类食物摄入、低脂饮食,对降低青壮年脑卒中的发病至关重要。
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生物性因素占15%,社会性因素占10%,环境性因素占7%,而常常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医疗服务仅占8%,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非常重要。大部分脑卒中是在长年累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它可防可控,与其等到疾病找上门再去寻医问药,不如从现在开始做好防控。
深圳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