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多动症!小儿多动家长不要慌!如何诊治才是关键

李晓燕医生 发布于2023-07-11 17:09 阅读量423

本文转载自重庆临江门医院精神心理

您的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现呢?
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平时精力旺盛动个不停;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这些表现不一定是孩子故意的,他不是不听话,而是可能得了儿童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医学术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中国多动症患病率为6.3%,患儿数量超过2300万。



目前我国多动症诊疗现状不容乐观:



1.患病率高

全球儿童发病率约为7.2%;我国儿童青少年患病率为6.26%。

2.患病群体庞大

预计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患病人数为2300万人。

3.就诊率低

我国患者就诊率仅为10%。

4.治疗率低

仅1/3左右的家庭接受正规的治疗;只有22%完全缓解,60-80%持续至青少年期,50.9%持续到成人期。




不同年龄段多动症表现症状不同:



学龄前期会出现行为紊乱,如果不及时干预会表现出多方面的表现,如:

儿童期:行为紊乱,学习问题,社交困难,自尊问题;

青少年期:学习问题,社交困难,情绪问题,物质滥用,违纪/事故;

成人:职业失败,社交困难,情绪障碍,物质滥用,违法犯罪。


想必很多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其实在一些多动症患儿中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他们平时也并不多动,反而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

因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

当然,对于那些好动的孩子,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身体的某个部位都在不停的活动,注意力特别的不集中,对老师的话反应迟钝,那家长们要注意了,要想想是不是孩子患了多动症!

患儿似乎有一股用不完的精力,会不断地活动,有的儿童从婴儿时期就有过度活动的特点,爱哭闹,爱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难以入睡,喂食困难,常以跑代走。

在幼儿时期患儿表现好动,坐不住,爱登高爬低,平时老是翻箱倒柜,不是拆开玩具就是打翻碗盆,难以安静的玩耍。

上学后,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表现显著的过度活动,小动作很多,在课室里总是坐不住,屁股总是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严重的甚至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开玩笑,扮小丑,常惹是生非。进入青春期后,小动作减少,很可能主观感到坐立不安。


多动症可以治疗吗?

                     

对于精神科疾病,治愈的概念和其他疾病有所不同,一般被称作临床治愈,因为多动症算是一种长期疾病,短期治疗效果比较好,能够达到70%的临床治愈率。治疗时间和效果会有不同,有些孩子一个月、八周或者是两周就可以治愈,有些孩子的治疗则需要半年、一年来计,所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时间也越短,如果失去了治疗机会,就会出现复发,也有存在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而无法治愈的情况。



多动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ICD-10对多动症诊断要点:

注意力在学习状态或其他有一定压力或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集中;


注意力极易受无意义刺激的影响而发生转移;


在需要安静的活动中难以安静下来,总是动来动去;


学习或做事主动性较差;


学习或做事易拖拉;


做事不易考虑后果,行为冲动,常有破坏行为;


有不良行为或习惯;


情绪不稳定


注意:只要具备上述症状中的任何三个以上症状,即可诊断为此障碍类型,但第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的诊断要求。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多动症表现,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孩子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早日恢复健康。

另外家长还需要注意平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提高孩子对自身的认同感,对于育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END



相关疾病: